目錄

澳防撞技術推進慢落後歐美 需監管推動落地促民眾受益

【本報墨爾本訊】歐洲和美國在采用消除駕駛員分心的新技術方面已超越澳洲,澳洲正面臨失去道路安全先驅地位的風險。

Seeing Machines 25年前從澳洲國立大學分拆,致力於打造「防撞汽車」。

該公司一直在推進基於人工智能的駕駛員監測系統,以緩解疲勞、避免事故,其客戶包括BMW、通用汽車、Ford等,還與澳洲航空、阿聯酋航空等合作,近日還與一家「比美領先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達成120萬元交易,今年1月獲三菱電機移動公司相當於5502萬澳元的戰略投資。不過,澳洲道路上目前沒有一輛汽車適配其技術。

歐洲和美國已廣泛采用全自動駕駛汽車,儘管維州在1970年代初成為全球第一個強制使用汽車安全帶的州,澳洲在這一領域發展緩慢,目前全球11家原始設備製造購買了Seeing Machines的技術,該技術已應用於美歐300萬輛汽車,在澳洲卻尚未應用,這意味著澳洲公眾無法享受歐洲明年年中起強製安裝的疲勞和分心檢測技術。

道路安全專家提出「致命五項」:超速、分心、疲勞、酒精和藥物。

Seeing Machines的技術能直接解決其中三個問題。

Seeing Machines技術通過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利用攝像頭分析駕駛員行為,更準確檢測疲勞、分心等危險行為,可向駕駛員或車隊管理員發出警報。

目前,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尚未成熟,Tesla本月推出機器人出租車,首次公開測試出現諸多問題。倫內表示,自動駕駛汽車開發中雖配備安全駕駛員,但誰來監督安全駕駛員是問題,而Seeing Machines的技術可用於監測安全駕駛員,對自動駕駛技術安全部署至關重要。

大洋洲新車評估程序(ANCAP)正為配備類似Seeing Machines技術系統的車輛增加安全評分,但ANCAP是消費者政策組織,並非監管機構。

該公司希望從監管角度推動其落地,因為監管措施能確保該技術應用於每一輛汽車,讓澳洲道路上的每位公眾使用者都能受益。

此外,Mercedes-Benz去年推出下一代自適應巡航控製系統,在墨爾本展示了在歐洲應用Seeing Machines的技術,也正與澳洲監管機構合作推動其上市,目前有15款車型配備自動變道功能。(美麟)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