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墨爾本訊】在二手商店逛幾分鐘,購物者便會思索澳洲社會愈發功利、更加崇尚一次性用品。
現在,在澳洲任何一家二手店中,胸針、披肩、手拿包和手套,以及花茶杯、桌墊和水晶花瓶,都堆放在一個雜亂的聖地,彷彿在紀念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一代人。戰後一代受大蕭條節儉觀念影響,不會輕易丟棄物品,不過到了1960 年代末,廉價進口品等帶來更休閒便利生活,現代家庭隨意丟舊換新。Stradbroke的回收商布魯斯以減少浪費為使命,清理各類閒置物品,處理已故者遺產時連碎磚、鐵罐都會回收。他說,主要是老年人,他們正在縮小住房規模,自己沒有能力回收,或者家人不願意幫忙,這就是他的用武之地。在建造堆滿古董、唱片、DVD、特百惠容器、電器和雜貨的店鋪過程中,布魯斯遇到過各種東西,從老鼠到200年前的硬幣都有,他在店鋪會將不可售物品改造修理後再賣,也會拆解壞電器取用部件。布魯斯說,銀器不值錢,破金戒指、銅可賣錢,積少成多。而年輕一代因擔憂環境和生活成本,也正推動二手和回收運動。Latrobe Valley的Morwell主街空置店鋪林立,二手商店交易很熱鬧。Lifeline Gippsland舊貨店協調員史密斯稱,男士服裝捐贈少,因為男士常把衣服穿壞扔掉,女性換衣更頻繁,二手店是窮人和拮据中產首選,快時尚品質差,二手店可淘好貨,舊毛巾毯子常會被動物保護機構買走或用作抹布。史密斯還說,店內還有二次加工,將賣不掉的舊物製成抹布,此外,他們歡迎捐贈餐具和小玩意兒,能賣則賣,不能賣則給出口商在海外二手市場售賣。East Gippsland Shire議會減少廢棄物事務官員特納稱,在提升可持續性、消除手工廢品污名名化上進步巨大,維修咖啡館等都是循環經濟一部分,容器回收計劃等也取得成功,社區團體參與籌款。特納說,現在仍有大量垃圾仍被填埋,但是我們正想辦法讓越來越多的物品免於被填埋,新技術可回收床墊彈簧制柵欄、聚苯乙烯包裝變磚塊,且越來越多客戶希望所購公司商業模式含可持續發展。(王傑)分享 /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