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坎培拉訊】Edith Cowan University研究人員比較了澳洲雙頭壟斷超市高斯(Coles) 和胡禾夫(Woolworths)與海外超市品牌的價格。Flavio Macau副教授和Alex Wang博士收集了44種雜貨的數據,想瞭解澳洲與海外市場的差距及雙頭壟斷是否導致高價。他們建議,如果海外情況更好,澳洲應學習並採取措施改變市場。
截至 4 月份的過去12個月中,Coles和Woolworths超市食品價格上漲9.6%,但兩超市間差價不大。Flavio Macau發現,大部分產品成本相同,總差價不到一元,他認為兩超市可能密切關注對方動向,形成價格競爭。類似雙頭壟斷情況也存在於紐西蘭、英國和愛爾蘭。與澳洲相比,海外超市間價格差異更大,但這不直接說明澳洲消費者境況更糟。Flavio Macau和Alex Wang通過比較44種雜貨的單價(統一轉換為澳元),計算了各國滿滿一推車雜貨的成本。結果顯示,英國最便宜(283-297元),愛爾蘭次之(313-345元),澳洲第三(324-332元),紐西蘭最貴(342-409元)。然而,這一比較還需考慮各國工人的平均工資差異。Flavio Macau和Alex Wang通過比較價格與工資,計算了購買一手推車日用品所需的工作小時數。考慮工資因素後,愛爾蘭並非第二便宜,需多工作1-2小時才能買得起與澳洲相同的商品。調整後,澳洲雜貨排名第二便宜。根據收入中位數,澳洲和英國購物者均將約13%的工資用於購買食品雜貨,表明類似國家都面臨類似問題。澳競爭監督機構指控高斯和胡禾夫超市先提價後宣傳打折。聯邦綠黨參議員麥金(Nick McKim)呼籲打破超市雙頭壟斷,指責高斯的11億元利潤對買不起食品和雜貨的澳人是病態笑話,並認為其哄抬物價導致澳洲高通貨膨脹問題。Macau博士認為激進方案如迫使超市撤資可能適得其反,儘管人們認為超市的利潤很可觀,但從成本和收入的角度來看,利潤並不高。Macau表示,澳商會對超市欺騙指控的調查顯示,問責制是關鍵,但詆毀超市不能解決生活費用危機,應教消費者明智購物和戰略性採購。(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