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墨爾本訊】癌症患者米勒的定製經歷頗具代表性。她花費2800元定製的義眼不僅佩戴不適,還被形容為「可怖的魚眼」,技師製作過程中僅用塑料保護罩作為尺寸參考,許多承諾都未能兌現,甚至義眼郵寄後也很長時間都沒有到貨。最終,米勒收到貨後發現義眼尺寸過大,虹膜顏色暈染,血管走向錯誤,不得不另尋專家解決。
類似遭遇也發生在工傷失明的貝弗利身上。
他18次往返紐卡素Newcastle與悉尼,得到的兩個假體都存在嚴重問題。貝弗利最終通過澳洲眼球修復師協會主席諾爾斯獲得滿意的義眼。
長期義眼使用者克里斯托弗同樣遭遇挫折,預付費用後數月收到的假體完全不合尺寸,雖獲退款但留下心理陰影。
這些案例暴露出澳洲義眼製作行業的監管漏洞,眼科技術是一個小眾行業,無正式培訓課程和強製性資質認證要求,大學或TAFE無法提供正規訓練,未來的義眼師需要花大約五年的時間與專業人士一起工作,才能學會這門手藝。
目前,澳洲衛生部尚未就加強眼球修復行業監管作出回應,成為義眼師也不需要克服任何政府監管障礙,不要求成為義眼師協會的成員。
部分技師如麥克唐納自稱「受過專業訓練」,在其官網宣稱在澳新地區八大城市設有工作室,提供「超逼真的世界級假體」,並自稱是美英相關協會會員,不過澳洲廣播公司ABC就其作品質量問題多次聯系未獲回應。
諾爾斯是一位擁有 35 年以上經驗的義眼師,花了七年時間培養自己的義眼技藝,其中包括在英國、加拿大和美國接受培訓。在他擔任義眼協會主席的 15 年時間裡,大部分時間都很少收到全國其他義眼專家的投訴,不過在過去 12 個月中,他收到了 9 起針對麥克唐納的正式投訴,以及其他非書面形式的投訴。
他說這些投訴有一些共同的主題,例如承諾不會兌現,所提供的商品(在本例中是義眼)也不符合用途。他見過麥克唐納先生製作的一些眼睛,不僅不美觀且不適合佩戴,戴上會很痛苦。有顧客等了九個月才得到這樣一隻眼睛,讓人無法接受。他建議患者向其所在州的健康投訴委員會投訴或聘請律師。(美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