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布里斯本訊】北昆州爆發史上最嚴重類鼻疽病疫情,截至本周,凱恩斯與內陸衛生區(Cairns and Hinterland)再添5例類鼻疽死亡病例,死亡人數已累計9人,Townsville有3例死亡病例,北昆州類鼻疽死亡總數達12人,確診病例更是攀升至53例。
衛生當局證實,這是該病自1980年代納入法定傳染病通報以來「最致命爆發潮」,暴雨氣候與土壤病原體空氣化被指為關鍵因素。
類鼻疽病由伯克氏菌引發,潛伏期1至21天,症狀包含高燒、肺炎、膿瘍,致死率達40%。高風險群包含糖尿病患、癌症患者、酗酒者及免疫力低下族群,衛生部門基於隱私未公佈死者詳細資料,但證實多數為長者,亦有年輕病例。
目前,類鼻疽治療主要依賴於長期的抗生素療程,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於提高生存率至關重要。由於該病的症狀多樣且非特異性,醫護人員需要對其保持高度警惕,特別是在風險地區。
熱帶公共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默多克說,現有53例確診中34例集中於Townsville,凱恩斯病例多分佈於南部走廊,這絕非尋常,我們從未見過如此規模的爆發。類鼻疽桿菌可通過吸入、皮膚傷口接觸傳播,近期病例多屬「空氣感染」,暴雨沖刷土壤後,病原體隨氣溶膠飄散,民眾在暴雨中外出也有暴露風險。
默多克分析,去年創紀錄雨季(年降雨量逾4,000毫米)導致土壤含水量飽和,病原體在潮濕環境中大量繁殖,並透過氣流擴散至社區。
類鼻疽預防措施包括在潮濕或泥濘環境中工作時穿戴防護裝備,如手套和長靴,避免在大雨後直接接觸土壤或積水。使用高壓水槍時,應佩戴口罩以防止吸入可能存在的細菌。對於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應謹慎,避免在風險環境中暴露。
詹姆斯庫克大學熱帶醫學教授麥基說,類鼻疽病傳統上被視為「偏遠地區疾病」,但氣候變遷正改寫傳染病版圖,近五年昆州類鼻疽病例年均增長15%,與極端降雨頻率高度正相關,應將伯克氏菌納入常規環境監測,並於建築工地、公園等公共區域設置土壤預警系統。(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