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更多人相信電動車錯誤信息 最大影響因素是陰謀論心態

【本報布里斯本訊】雖然現在澳人購買的電動車數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不過一項跨國研究發現,相信電動車錯誤訊息的人比反對的人更多,即使是電動車主也仍然容易被電動汽車錯誤訊息蒙蔽,一項關於大眾對電動車認知的新研究發現,一些關於電動車的謠言已經根深蒂固紮根於社會,並捲入了文化戰爭。

昆士蘭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對澳洲、德國、美國、奧地利逾萬名民眾進行了調查,發現駕駛者尤其擔心一些「不可信的觀念」,例如電動車更容易起火,以及電池的設計注定會失效,許多人表達「合理的擔憂」,例如擔心電動車的電池可能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就耗盡。

有些消費者也認為電動車會發射電磁場,損害健康,在碰撞中安全性更低,並且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產生的碳排放量比傳統汽車更高。

研究主持人布雷特博士說,連車主都深陷誤區,顯示謠言已全面滲透社會肌理。更令人憂心的是,67%受訪者坦承「里程焦慮」影響購車意願,儘管當代電動車續航普遍突破400公里。

研究還發現,保守派傳播渠道已成謠言溫床。84% 自認「強烈保守傾向」的受訪者堅信「政府與車商勾結掩蓋電池缺陷」,此類陰謀論思維與反疫苗、反風力發電群體高度重疊。

研究指出,如果人們認為政府或產業有動機誇大一項技術的好處並掩蓋其危險,就可能引發懷疑,鑑於電動車是一個價值數十億元的產業,而且經常得到對排放敏感的政府的支持,對於那些通過腐敗和秘密議程來看待此類關係的人來說,電動汽車很可能成為懷疑的對象。

昆士蘭大學商學院教授,共同作者霍恩西表示,教育程度與受訪者是否認同電動車的假資訊無關,預測一個人是否接受虛假信息的最大因素實際上是陰謀心態,當陰謀論主導認知,教育程度完全失效,擁有博士學位的陰謀論者,比中學學歷的理性派更易相信謠言。媒體推波助瀾更助長恐慌。

研究團隊開創了「人工智能AI闢謠戰法」,讓受試者與ChatGPT進行15分鐘深度對話,對照組僅有說明書等傳統資訊。

結果發現,AI組謠言認同率下降41%,傳統組僅降19%,10天後AI組仍保持37% 降幅,陰謀論傾向同步降低,AI組政策的支持度提升28%,購車意願增23%。

布雷特說,鑑於全球需要向更可持續的交通方式轉型,我們必須解決關於電動汽車等節能技術的虛假信息氾濫的問題,生成式AI展現破除謠言的革命性潛力,這也顯示展現出其在未來大規模以解決方案為重點的干預措施中的潛力。(子力)

分享 / Share :

[post-views]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