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新法促私人投資改善公共空間  引變相征稅權責模糊質疑

【本報悉尼訊】新州政府本月通過爭議性的社區改善區法案(Community Improvement Districts Act),利用更多私人投資改善公共空間。

按照該法案,授權小型企業主可以聯合成立商業特區,通過過徵收附加費籌資改造公共空間、舉辦行銷活動,以活化暗淡的商業街和城鎮中心。不過,此舉將使參與商家每年額外支出400至700澳,這也引發「變相課稅」與「公私權責模糊」的質疑聲浪。

根據新法,只要特定區域內三分之二企業投票贊同,即可成立社區改善區(CID),區內商家需繳納年費,用於增設街頭藝術、公共設施、區域品牌行銷及安全維護等「超出現行市政服務範圍」的項目。

截至2025年5月,新州已有14個CID提案進入審議階段,涵蓋鄉村市集、文創街區與工業遺產轉型等多元類型。

運輸、音樂與夜間經濟廳長格雷厄姆(John Graham)說,此法簡化過去繁瑣的申請程序,讓商家「掌握主導權」。比如悉尼CBD的YCK(York-Kent-Clarence streets)夜間經濟區、Penrith附近的St Marys城鎮中心,以及串聯6個郊區17家精釀啤酒廠的「內西區啤酒之路」(Inner West Ale Trail),都是此模式的成功案例。

州政府同時還撥款200萬元,支持Carlton、Guildford、Gilgandra和Parkes啟動第二階段試點。

儘管政府強調CID「非強制參與」,不過小型企業主普遍對成本表達疑慮,他們說雖然樂見街道更安全美觀,但每年700元對小本經營是沉重負擔,最終可能轉嫁消費者。

而新州地方政府協會(LGNSW)也警告說,CID恐削弱市政權責,雖賦予地方議會「否決權」,但徵費由州政府統籌,且「與市政評稅系統脫鉤」,長期可能導致公共空間管理碎片化。

CID制度源於1970年代紐約「時代廣場聯盟」,至今全球逾3,000個特區採用,不過英美近年出現反彈聲浪,被批導致截取淪為「富人俱樂部」,忽視弱勢業者需求。

對此,新州法案設下「5年落日條款」,屆滿後需重新投票續約。

格雷厄姆說,此設計可確保CID「回應在地需求」,比如YCK通過燈光藝術、延長營業執照與步行街改造,成功將夜間人潮提升40%,周末犯罪率反降15%。

新州前州長佩洛德(Dominic Perrottet)於2022年啟動首階段試點,現任工黨政府延續此框架,但擴大商家自主權,允許業者直接提案募資。

專家指出,CID成敗關鍵在於透明性與包容性,需避免淪為連鎖企業的話語工具。(子力)

分享 / Share :

[post-views]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