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銀行卡詐騙手段日益「高端化」 千禧世代成首要攻擊目標

【本報悉尼訊】最新研究顯示,千禧世代(1981-1996年出生)已成為澳洲銀行卡詐騙集團的首要攻擊目標。

金融比價平台Finder公布最新調查指出,過去一年全澳有10%民眾遭遇銀行卡盜刷,平均每人損失781元,換算全國總損失恐達16億元。

專家警告,現在騙子詐騙手法日趨「高端化」,假冒企業、偽裝親友等心理戰術層出不窮。

Finder針對1,037名澳洲民眾的調查顯示,千禧世代受害率達10%,位居各年齡層之首;Z世代(1997-2012年出生)以9%緊隨其後。按性別来看,男性平均損失955元,較女性的614元高出55%。

該機構消費者研究主管庫克說,過去一年詐騙案激增20%,犯罪集團擅長利用信任感突破心防,從模仿知名品牌到假扮親友,劇本精密程度令人咋舌,這些反映詐騙已演變為「全民危機」。現在詐騙集團常發送偽造消費通知、中獎訊息或包裹追蹤連結,誘使民眾點擊釣魚網站輸入個資,他們甚至能竄改來電顯示,假冒銀行客服要求驗證帳戶,許多受害者直到收到異常交易通知,才驚覺卡片遭盜用。

庫克提醒說,詐騙沒有淡旺季,但節慶期間的混亂常被利用,另外一定要記住,真正的企業不會透過簡訊索要個資,而領取獎金的前提絕不會是先付款。

雖然傳統側錄器盜刷(Card Skimming)仍盛行,不過新型態詐騙更側重心理戰。

澳洲聯邦警務處AFP網路犯罪調查組長威爾森補充說,犯罪集團運用AI深度偽造技術合成親友聲音行騙的案例激增,這已非單純技術漏洞,而是針對人性弱點的系統性剝削。

庫克說,詐騙集團最愛利用「緊急感」迫使民眾倉促行動,保持冷靜、停頓三秒查證,能阻斷多數攻擊。

面對越發複雜的詐騙網絡,專家提出關鍵自保策略:

*嚴格驗證訊息來源,對任何要求提供個資的電話、簡訊或電郵,需透過官方管道二次確認

*絕不點擊可疑連結,即使訊息看似來自熟識對象,若涉及網址或附件,應直接聯繫對方查證

*即時監控交易紀錄,定期通過銀行官方APP檢視流水帳,發現異常立即通報。

儘管生物辨識支付(如指紋、臉部認證)普及率提升,不過,專家警告技術非萬靈丹,因為犯罪集團也正開發繞過生物驗證的手法,例如竊取裝置後進行預先綁定。

為強化嚇阻力,澳洲政府擬將詐騙刑責最高刑期從10年提高至15年,並要求社群平台24小時內下架釣魚廣告。

聯邦司法部長戴暉斯(Mark Dreyfus)強調說,這是一場與犯罪創意的競賽,我們必須從技術、教育、司法三方面建立防火牆。(子力)

分享 / Share :

[post-views]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