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坎培拉訊】澳洲時裝周剛剛落幕,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T臺上97%的服裝都是在海外製造的。面對中美貿易戰帶來的供應鏈風險,澳洲時裝委員會正全力推動紡織製造業回歸本土的計劃。
在20世紀50年代,澳洲的服裝貿易曾蓬勃發展,悉尼的Surry Hills和墨爾本的Flinders Lane遍布製衣廠和作坊。不過,隨著工人短缺、電費上漲以及海外廉價勞動力的競爭,許多工廠轉移到了海外。
目前,澳洲時尚委員會估計,澳洲280億元的時尚產品中有97%是在海外生產的。
執行長奎因坦斯-詹姆斯說,我們的行業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迫切需要一項國家製造業戰略,以保障就業、恢復技術能力並增強全球競爭力。
該委員會將與自1932年以來一直在阿德雷德生產服裝和鞋類產品的RM Williams公司合作,舉行了六次行業咨詢會,並計劃於2025年末公布戰略的全部細節。
奎因坦斯-詹姆斯表示,該計劃不僅有助於創造就業機會,還能支持當地稅收和澳洲更廣泛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美之間因關稅而加劇的貿易緊張局勢,進一步助長了這種緊迫感。澳洲大部分棉花和羊毛都在中國加工,中國是全球紡織品生產的引擎,而美國同樣是澳洲時裝公司不斷增長的市場,澳洲時裝業已成為中美貿易戰的抵押品。
盡管中美關稅升級暫停90天的消息讓業界松了一口氣,不過也凸顯了供應鏈核心的脆弱性。
奎因坦斯-詹姆斯希望關稅保持在30%或更低,而回歸國內製造不僅能減少受全球波動的影響,還提供了供應鏈透明度和縮短紡織品生產交付周期等實際優勢。
不過,重建本土產業鏈面臨諸多挑戰。
澳洲棉花公司行政總裁凱伊說,,高昂的電力成本是主要障礙。羊毛產業同樣處境艱難,今年產量跌至百年最低。不過,紐約大都會晚宴上多個奢侈品牌展示羊毛服飾,為產業帶來一線希望,產業已經與全國 50 多個時尚品牌合作,供應澳洲種植的棉花。
奎因坦斯-詹姆斯強調說,如果澳洲要讓紡織品製造業的頹勢,國家戰略需要政府和私營部門的共同努力。關稅問題只是最新的例子,新冠期間,澳洲也無法生產自己的醫療製服,我們需要吸取這些教訓。(美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