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孔子學院不應在政治博弈中受到傷害

在近年來走馬燈式地“換相”中,英國又進入了新一輪的首相選舉。前財政大臣蘇納克與現任外交大臣特拉斯是支持率最高的兩名人選。由於中國在世界上的份量越來越重,因此西方政壇動不動就拿中國來說事已是常態。既然“口頭反華”已成了西方政客們撈取政治資本的工具,那無論是蘇納克還是特拉斯,都想在反華議題上蹭一下熱度。特拉斯原本就是個反華的狂熱分子自不待言,蘇納克此前的對華態度還比較理性,現在為了不落下風,也唱起了反華的調調。
孔子學院成了首相競選的“談資”
如果泛泛而談中國是英國的“威脅”等等,都可以視為競選語言而不必太過在意;然而,據英國媒體報導,蘇納克7月份發佈了一份施政綱要,聲稱如果當選首相,將關閉在英國境內的所有孔子學院。這就不得不引起英國之外地區的特別關注了。因為,孔子學院不止在英國開設,在全世界都有;到目前為止,雖有個別國家基於某種目的要求中方關閉某些孔子學院,但在全國範圍內一刀切的“封殺”尚未有過。
若蘇納克最終勝選並入主唐寧街10號,果真下令執行,不僅英國的孔子學院不復存在,連帶其他國家尤其是“五眼聯盟”成員國也許還會跟進,比如,澳大利亞。眾所周知,孔子學院是中國在文化領域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點專案,目前中國已在全球16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其中位於英國的有31所,在澳大利亞境內有13所。孔子學院以“孔子”命名,是因孔子是中國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創始人兼主要代表人物,在儒家四大聖人之中被奉為“至聖”,其地位為儒家聖賢之中最高者;他倡導仁義禮智信,以其言論爲主彙編而成的《論語》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其思想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以及海外華人分佈圈等地區皆有深遠影響,此等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最近幾年,不少西方媒體對一些中外文化交流合作項目進行打擊,而遍佈全球的孔子學院是西方媒體和政客的重點狙擊對象。
孔子學院是以遵循孔子思想、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為己任。實際上,西方長期以來對孔子及其思想是極其推崇的,比如,美國1980年出版的《人民年鑒手冊》曾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推舉為十大思想家之首;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推測:“早在公元2世紀,關於儒家的一些傳說似乎已傳入歐洲。”
孔子思想與西方相融、與時代相通
孔子與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西方基督教的“主”──耶穌及伊斯蘭教的“真主”──默罕默德,並列為世界級偉人。孔子一生的理想是推行“仁政”,主張“仁者愛人”,追求“世界大同”,這與當今各國祈盼世界和平並無二致。他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中國對外交往的指導思想之一。他高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與古老的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有異曲同工之妙。孔子繼承者孟子提倡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等民本思想,與古希臘伯羅奔尼撒戰爭前的“黃金時期”的民主政治制度高度發展遙相呼應。因此,當今的孔子學院是對兩千多年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弘揚、傳承與踐行。
孔子身前周遊列國,為的是宣傳主張、傳播思想;中國在海外創辦的“孔子學院”同樣是出於方便所在國民眾學習中文、漢語教學、舉辦標準化考試的目的;孔子學院為所在國人們學習漢語提供一個專業、權威的平臺;它運作透明、與用家之間遵循平等互利原則;同時,孔子學院還為所在國瞭解中國文化及當代中國開啟一個窗口。既然西方政治時時離不開中國話題,瞭解中國應該成為各國有識之士之必需;鑒於西方國家對華認知存在很深的誤解,這樣,民間交流就更加重要了。若關閉孔子學院,這種誤解無疑地將加深;因此,西方不但應理性看待孔子學院、不應妖魔化孔子學院,而且還應該給予孔子學院一個正常的運作空間。
容不下孔子學院是對多元文化的違背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吸引外國移民有利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只有對各國的文化保持包容的態度,才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彙聚到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多元文化也由此在大洋洲這塊大地上生根。中國有古話說:築巢引鳳。孔子學院就是在所在國築起的一個個“巢”,以便所在國引來“百鳥朝鳳”。
提倡多元文化、東西方共融,是澳大利亞的國策。對中國文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對傳播中國文化窗口的“孔子學院”採取打壓手段,豈不是與倡導多元文化背道而馳,豈不是如中國一個成語典故所說的“葉公好龍”?多元文化本是澳大利亞的特色,因此就更需要對民間交流給予包容,再包容。中澳關係近年來陷入低迷,兩國從官方到民間都不願意看到;澳國新政府上任,釋放出改善中澳關係的信號,中方也做了善意回應。若此時澳國發出對中澳往來、交流不利的言論,做出類似於對孔子學院不利的舉動,都是對中澳低迷關係的雪上加霜,是為中澳關係的改善設置新的障礙。
封殺孔子學院是對英國軟實力的削弱
英國早已揮別“日不落帝國”的時代,然而,相比於硬實力,英國在語言、文化、科技等軟實力仍然是世界一流,不容小覷;中國從官方到民間亦對英式文化讚賞有加。本著文明互鑒的態度,我們奉勸作為素以文化軟實力為驕傲的英國政客,在中英文化交流方面應多做好事少做壞事;否則,就是給西方文明抹黑。如果說,陷入競選漩渦的政客並不在乎反華政策給英國帶來的傷害,只會比比看誰更反華;絕大多數的所謂“競選綱領”都是為了在短期內擊敗對手,而不是為了幫助自己國家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被外界所理解。然而,當蘇納克或特拉斯坐上首相寶座後,面對約翰遜留下的一個通貨膨脹率達到40年來新高的爛攤子,中英關係長期惡化,誰受傷最重?相信現實會給唐寧街10號主人予十分清晰的答案。
(作者:弘毅)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