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悉尼訊】三十餘位來自政界、學界與華人社群的代表肩頭。他們從悉尼出發,跨越數百公里,只為在這片曾被認為「無法逾越」的山脈之上,以腳步致敬歷史的脊樑。由喬治河聯合會與東北同鄉總會聯合舉辦「華人社群紀念突破藍山天塹212周年研討活動」於日前舉行。
澳洲國際兒童婦女聯合會主席鍾鍾主持著這場史無前例的華人紀念突破藍山天塹212周年研討活動。她在活動上指出,這並非一次普通的登山遊園活動,而是一場跨越兩個世紀的文化朝聖。在新州喬治河市聯合會與澳洲中國東北同鄉總會的共同組織下,這場紀念1813年「藍山穿越探險」的徒步儀式,成為華人社群深度參與澳洲國家記憶建構的重要節點。正如活動主題所示「身倚新家園,共築新紀元」,這是一次關於身份、歸屬與未來的對話;是一種精神的回望,也是一段集體記憶的重建。華人紀念活動團隊剛到現場,即遇到當地學校組織的課外「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團隊,並與之進行了交流互動。這種偶然的巧遇,正是兩種文化的一場頗有意味的碰撞與交融的必然性結果。1813年5月,Blaxland、Lawson 與 Wentworth 三人帶領小隊,成功穿越了當時被視為屏障的藍山。他們用毅力與智慧,在21天的行程中找到了通向內陸的可行之路。這一成就,標誌著新南威爾士殖民地走向廣闊內陸的起點,也開啟了澳洲東部發展的新篇章。而212年後的今天,站在同一片山崖之上,華人學者於大海教授面向群山,緩緩講起他徒步或騎自行車歷經生死探險得來的研究成果。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在山谷間迴盪:「澳洲的文明不是天降的恩典,而是人們用腳步、工具和血汗一步一步開闢出來的。我們今日的生活,正是無數探索與堅守的結果。」於大海老師老師的講話如暮鍾敲響,在眾人心中泛起漣漪。許多參與者第一次意識到,藍山不只是風景名勝,更是國家形成的歷史起點。而他們的出現,也不僅是紀念,更是在參與塑造這段歷史的當代表達。勇士們攀越天塹後驚喜地發現了這片 ,流淌黃金的巴瑟斯特大平原。喬治河市獨立市議員王斌望著腳下古道,眼神中滿是感懷表示,他到過藍山無數次,看過雲海、走過峽谷。但今天,是第一次用心讀懂這片土地。大家不再只是這裡的過客,而是這片土地的共同締造者,此次徒步活動,並非走馬觀花,而是對1813年探險路線的精準還原。被譽為「藍山活地圖」的葉峰老師領路前行,一邊講述史料,一邊指引地形。行至一處斷崖,他停下腳步,指向遠方地說,當年探險者就是在這裡,第一次望見了巴瑟斯特大平原,望見了通往西部的可能。他們從此處踏出了決定澳洲命運的方向。他特別強調穿越的「三重意義」:一是直接推動了1814—1815年藍山公路(Cox』s Road)的修建,使大規模移民和牲畜運輸成為可能。麥考瑞總督隨後在西部建立巴瑟斯特(Bathurst),成為內陸首個殖民據點。藍山通道的打通徹底改變了澳大利亞的發展格局;二是西部肥沃土地被開發,羊毛產業迅速興起;三是殖民版圖重構,悉尼殖民地突破地理限制,向內陸延伸,開啟了新南威爾士向聯邦轉型的空間認知,是意識上的「國家整體」的起點。這不僅是物理路徑的拓荒,更是一種探索、勇氣與擔當精神的體現。葉峰結合現場紀念景點講解歷史,活動現場,一些志願者穿梭其間。他們一邊用流利的中英文為在場的所有人員講述歷史背景,一邊用手中的相機拍照記錄行程。傳統與現代在此交匯,知識與行動在此碰撞。他們不只是講述者,更是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王斌市議員帶領大家攀上渦旋石,遠望藍山和大平原,心中激動不已。他一邊攙扶著筆者下山,一邊感慨蘇軾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道出了人們共同的情和歸屬感。他表示,這種歸屬感不是憑空而來的,它需要在一個被理解和認同的環境中生根。對移民來說,要真正「心安」,就必須深入瞭解和認同所居住土地的歷史,就像戀愛一樣,只有瞭解,才能真正產生感情。王斌議員原本是學理工的,十年前因為帶領居民反對不合理開發而意外走入政壇。他認為,澳大利亞的歷史是文明衝突與融合的過程:原住民的古老文化,英國殖民帶來的衝擊,金礦熱吸引的全球移民,白澳政策的排斥,以及後來多元文化的逐步確立——這段歷史雖痛苦,卻展現出這個國家的韌性和包容。他指出,若不瞭解這些歷史,華人新移民很難真正融入社會。同時,華人本身的移民史也是澳大利亞歷史的一部分,先輩們的奮鬥與付出應被銘記。這段歷史不僅是驕傲,也是我們在這片土地上扎根的依據。不少華人雖身在澳洲,卻心靈漂浮,既不瞭解澳洲歷史,也與中國漸行漸遠,形成身份焦慮。解決之道是:理解澳洲歷史、保持自身文化,在雙向理解中找到平衡。就像建立親密關係一樣,只有通過歷史的對話,移民才能真正找到歸屬。他說,華人參與澳洲歷史探索,不僅能更全面地認識這個國家,也能讓我們的故事被納入主流敘事中,從「旁觀者」變為「書寫者」。其實,這種參與不是偶然的孤立事件,而是延續著華人社群在澳洲不斷追尋文化身份的努力軌跡。就在一個月前的4月28日,他同樣組織團隊帶領社群在植物學灣舉辦紀念庫克船長登陸的文化活動。在那片礁石嶙峋的海岸邊,人們並沒有選擇單向地重複官方敘事,而是嘗試以「有歸屬感的移民」的角度出發,重審那一歷史瞬間所帶來的文化裂痕與融合可能。「我們不是在否定歷史,而是在重新參與。」東北同鄉總會監事長李春燕堅定地說,「通過我們的語言、視角與情感,把華人故事也嵌入澳洲的國家敘述中。這不僅僅是文化的展示,更是對共識與共生的深層追求。」 這次藍山行,就是這種追求的延續。當國家記憶從紀念碑上走下,進入普通人的腳步與眼神中,那一刻,它才真正擁有了生命力。而華人社群,也正是用自己溫和而堅實的方式,把「新故土」化為心靈真正的家園。活動上,群情激奮高唱《我是澳大利亞人》 ,話聲落處,山風微動,彷彿連林木也隨之靜立。很多人眼中泛起淚光。那是一種在深刻參與中獲得的感動,是在跨越與交融中重拾身份認同的溫柔證明。從藍山的懸崖到植物學灣的礁石,從厚重史籍到《我是澳大利亞人》的歌曲演唱,從老華人堅定的眼神到年輕一代躍動的講解,華人社群正以行動書寫一幅新的文化地圖,不是被動融入,而是主動共建。他們正在用雙腳丈量這片大陸,用語言豐富這座國家的記憶庫。我們不是旁觀者,而是共建者;不是文化的翻譯者,而是記憶的共同編織者。」心安,即是故鄉。而真正的「安」,從來不是等待施予的歸屬感,而是通過深度參與、真誠共情、共同創作所獲得的精神定居權。如果說,212年前勇士們發現了黃金大平原,那麼今天這些華人社團開拓的則是無邊無垠的新天地:當夕陽最後的餘暉為Mount York披上一層金紗,群山肅穆,人群靜立。這一刻,歷史不再遙遠,他鄉已成故鄉。活動結束時,群山漸沉,夕陽如金。人群中,一位名叫Jason的老人即興朗誦了他剛剛完成的新作《藍山新詠》。他說:「如今我們身處這片已然繁華安寧的土地,作為後來者的華人社群,不忘回望那段崢嶸歲月。我們紀念三勇士,不是因為他們的出身,而是敬佩他們面對自然的膽識與擔當。我們尊重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融入這片土地;我們銘記他們,是因為真正的「新家園」應當建立在理解與認同之上。詩寫道: 「千峰壁立阻西行,勇士曾經踏峻程。擘路穿雲開遠壑,探荒負夢向崢嶸。拓疆雖是他鄉客,留跡今為眾世名。華裔敬之非逐影,熟知新土始心平。」分享 /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