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首屆「澳洲華社發展研討會」於悉尼成功舉行 華人精英共議參政之路

【本報綜合訊】由《澳洲新報》主辦、新州多位僑界代表聯合發起的首屆「澳洲華社發展研討會」6月28日於悉尼圓滿舉行。會議原計劃邀請30位來自政界、商界、學界及專業領域的華裔精英,實際到會32位嘉賓,加上主辦方代表、召集人及兩位主持人,共計36人出席。

 

本次研討會是2025年澳洲聯邦大選後,華人社區首次就公共事務議題展開系統性、策略性交流。會議共收集16位與會代表的發言,彙整成一份內容詳實的內部通報材料,真實還原與會者的觀點與建議,旨在引發更廣泛的共鳴與行動。

 

會議由僑界知名人士彭小仕擔任首屆召集人。他指出,舉辦本次研討會,是為了回應聯邦大選後華社對「變與不變」的深層次思考,冀望透過平台集思廣益,以媒體公開發表與內部通報並行的方式,逐步凝聚共識、推動落實。

 

主辦方《澳洲新報》總裁陳卿銓表示,華社未來的發展關鍵在於如何幫助、引導並培養新一代華裔青年走入主流社會。他指出,青年所需的不僅是鼓勵,更是經驗、資源與導師制度的支持。本次會議採取「傾聽+連結」的模式,不僅廣泛收集青年關切,也邀請各領域專家提供具體建議,邁出實踐的第一步。

 

研討會主持人之一楊東東指出,聯邦大選對華社來說「有得有失」。一方面華人參選人數與影響力持續上升,社交媒體亦被主流政黨廣泛運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候選人準備不足、選民認知有限、社團組織發聲乏力等問題。他呼籲年輕人及早準備,系統學習、建立網絡、加強協作。

 

另一位主持人、袁祖文太平紳士則強調:「走向公眾,走向全球,更要走向準備充分的自己。」他指出,領導力需要遠見、專業、國際視野與品格,參政不僅是爭取位置,更是承擔責任。他鼓勵華裔精英從社區、黨支部、顧問團起步,打好基礎,服務社會。

 

自由黨西區華人組織負責人Philip Wang從宏觀角度分析了華人群體在兩黨政治體制中的定位。他指出,華人雖熱心參與,但因缺乏組織與長期佈局,難以在政策層面爭取持續影響。他呼籲華人走出「選舉時才出力」的思維,主動加入主流政黨,累積實戰經驗,聯合形成制衡力量。

 

2025年聯邦大選自由黨候選人徐可則分享了自己的參政經歷。他坦言,起初作為商人,對政治領域並不熟悉,但在家人與朋友的鼓勵下,仍勇敢踏出第一步。雖然最終未能當選,但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參政所承擔的責任與面對的挑戰。他呼籲華人精英「先服務,再競選」,相信只要方向正確,堅持不懈,終能推動改變。

 

企業家代表李衛先生則以支持徐可參選的經歷為例,表達對新一代參政勇氣的肯定。他指出,過去華人商界對政治多採觀望態度,如今是時候真正參與進來,支持優秀人才從現在開始準備,逐步累積專業、表達與組織能力,為華社培養具實力的代表。

 

市議員吳遠華從政府體系角度出發,呼籲更多華人投身政治。他指出,澳洲是一個多元社會,但只有真正走進體制,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他並簡要介紹了自由黨與工黨的基本政策差異,鼓勵年輕人理性認知、積極參與,從政黨基層、議會實習、政策研究等方面入手,逐步提升公共影響力。

 

澳中青年企業家聯合會會長王永超強調僑團的現實作用與未來使命。他表示,僑團不應只是過去的縮影,更應成為未來的橋樑。他呼籲社會各界支持華人青年走入主流,搭建交流平台、共享資源,塑造一個充滿活力、專業可信的「華人新形象」。

 

盛迪律師樓主任律師孫迪則從法律與政治實踐結合角度出發,提出三點觀察:一是肯定年輕人參與公共事務的勇氣;二是建議華人參與政黨政治時保持開放,不應被標籤化;三是強調「先服務,再參政」的理念。他指出,政治的根基在於服務,未來能代表華社發聲的人,應是平時就在社區中被信任、被認可的人。

 

本次研討會被認為是澳洲華社公共參與的一次集體升級,象徵著華人從「邊緣支持」邁向「理性發聲」。主辦方表示,未來將推動研討會制度化、常態化,鼓勵不同領域代表輪值主導,持續推進共識落實,為華人群體融入澳洲主流政治與社會,搭建長遠而穩固的新平台。

由《澳洲新報》主辦、新州多位僑界代表聯合發起的首屆「澳洲華社發展研討會」6月28日於悉尼圓滿舉行。

主辦方《澳洲新報》總裁陳卿銓表示,華社未來的發展關鍵在於如何幫助、引導並培養新一代華裔青年走入主流社會。

僑界知名人士彭小仕擔任首屆召集人。

巴拉馬打市議員吳遠華從政府體系角度出發,呼籲更多華人投身政治。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