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偉襟若海 開筆為橋 —記澳大利亞美術家協會主席彭偉開的文化擔當

人物檔案:彭偉開,男 ,筆名天問,僑居澳大利亞悉尼。 現任澳大利亞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名家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學院澳大利亞校友會顧問、光明畫報藝術顧問、深圳書畫藝術學院特聘教授等相關藝協職務。作品被多家藝術館院、澳大利亞首任駐華大使、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悉尼總領事館、文旅部中國文化中心等收藏。藝術成就入編《世界華人藝術家成就博覽大典》、《新中國人民美術家》、《新中國翰墨名家》等辭籍。並被授予國家一級藝術家稱號。書畫作品曾在中國美術館、深圳博物館、澳大利亞聯邦國會大廈、新州美術館及美國、日本等地展出,書法作品被吉林墨寶園、深圳公園等刻碑珍藏,並在《深圳特區報》《中國書畫報》《澳洲新報》以及人民網、中新網、《世界文藝》等媒體發表。

在南半球的藝術之都悉尼奧林匹克公園內,一場名為「水墨丹青連五洲」的中外書畫聯展正如火如荼進行著。展廳中央,一幅名為《天香國色·世界和平》的巨作引來觀者如雲。畫中,牡丹雍容,和平鴿翩躚,一派祥和而典雅的意境。在這幅作品的燈光下,一位身材魁偉、氣度不凡的尊者,正默默為作品微調燈光角度,身影沉穩而堅定,動作利落而輕柔。他不是工作人員,而是這幅作品的創作者——彭偉開,澳大利亞美術家協會主席。

彭偉開的藝術人生,始終貫穿著一個核心理念:「人品第一,藝品從之。」這是他對儒家精神的現代解讀。他常以茶喻道:「一杯鳳凰單叢,沒有肥沃山土的滋養,難有醇厚之性;藝術亦然,若無人格之根,終成浮漚。」他尤為推崇中國「全球文明倡議」中的「和而不同」理念,認為這是文化交流的靈魂之光。他曾說,藝術不是孤立存在的象牙塔,而應如清泉,流入生活與時代的田野中,濡染心靈、溫潤人間。

當被問及為何十年未辦個展時,他一笑置之,指著展廳迴廊說:「這條38米的展線,走過眾多藝術家的足跡,這就是我最滿意的『作品集』。」對他而言,藝術的價值不在於自我呈現,而在於為更多人點燃心中的光亮。他更看重的是一個平台的搭建,是對年輕一代藝術家的引領與呵護。比起聚光燈下的喝彩,他更願意做幕後默默推舟的人。

自2000年創立澳大利亞美術家協會起,彭偉開便將個人成就與集體榮光緊緊繫在一起。25年來,他秉持「以德潤藝」的理念,在中澳文化交流的土壤中,一筆一劃地勾勒出溝通兩國文明的橋樑。他主張藝術應為時代服務,尤其強調文化使者的責任應超越展覽本身,而落實到實際行動上。他說:「一個文化機構若只有展覽而沒有人心,就像一幅沒有靈魂的畫,終歸蒼白。」

2014年,在深圳文博會的布展現場,作為主賓單位負責人,他不辭勞苦、親自測量展線。就在工作人員提醒他:「彭主席,您的《南溟觀濤》還缺兩米展位。」他卻毫不猶豫地說:「掛上小陳的《鵬城晨曦》吧,那是改革開放的青春寫照。」這種「讓畫」的姿態,早已成為他的行為常態——藝術不是炫耀自我,而是托舉他人。他曾反覆強調:「一個展覽最打動人心的,從來不是名氣和獎項,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成全與真誠。」

他從不將舞台據為己有。即便至今未舉辦過個人畫展,他也從未為此感到遺憾。他說:「藝術不是孤芳自賞,而是集體智慧之光。」在一次與青年藝術家交流時,他打了一個比方:「如果我們都是星星,何不組成銀河?那樣的光才會照亮更遠的夜。」

在悉尼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翰墨丹青——2023新春中國畫邀請展」開幕前,彭偉開再一次親自調試燈光,調整畫作角度。他發現自己被排在畫冊首位,便當即請負責人將自己調到後邊。他輕描淡寫地說:「我絕對不要在這裡,隨便放哪兒都行。」這份自謙卻在圈內激起漣漪。他主動退位的舉動,不僅開創了平等排序的先例,也讓人重新思索藝術排序的意義。在那個被標籤與頭銜充斥的世界裡,他以行動告訴人們,真正的藝術家,是不爭之人。這一次,他的作品《吉祥玉兔兆豐年》給農曆兔年帶去了濃濃的祝福,其渲染、襯托兔年氣氛的藝術張力吸引了上千觀眾的關注度。

他的漢語言文學功底深厚,對於畫作以及人物、事件常常隨手即席寫出頗具藝術哲思與個人風格的題詩,既展現了他在筆墨造詣上的自信,也傳達了他對自然、藝術與人生的理解。從內容與形式來看,這些詩雖不屬典範格律詩,卻具有較強的意境美與文化張力,值得細品:

如:「九瀛春意濃,藍卉引蝶蜂。縱覽千般景,一色海天同」,這四句用了「寫景—寓情」的方式。「九瀛春意濃」一句,開篇即取古典意象,「九瀛」意指天下、大海,意象宏大,一下子把視野推至廣闊世界;「春意濃」則將繁華景象引入畫境,溫潤明快。「藍卉引蝶蜂」繼而轉入細部描寫,用色彩與動勢營造畫面感,藍色花卉、蜂蝶飛舞,是典型的工筆畫之境。「縱覽千般景」則有山水畫的概括力,意指眼中萬象之豐富。「一色海天同」則歸於「化境」,此處語意近莊子之「混沌」,更近宋畫的「遠天一色」審美。此句亦暗合其中西融合之藝術觀。

還如:「畫蝦如畫龍,筆墨意相通。唱戲江河海,全憑造化功」這幾句明顯轉向抒情與議論,表達對「筆墨之道」的深層認知。「畫蝦如畫龍」既是筆法誇張,也是態度表露。蝦雖小,龍雖大,唯妙唯肖,皆可入畫,體現「物我平等」的創作觀。此句亦隱含「尺幅之間,容乾坤之氣」的氣魄。「筆墨意相通」是一種極具東方哲學意味的總結,點出形式背後的「神韻」一致,是文人畫之真義。「唱戲江河海」則極富個性,將「畫」與「戲」互通——即興、沉浸、博大,藝術如戲,入畫如江河入海,需氣象萬千。「全憑造化功」結尾將「技藝」提升至「天人合一」的哲思高度,造化既是自然,亦是心靈,強調的是順應與悟道。這兩首詩雖非格律謹嚴,但氣象開闊、立意高遠,極具文人畫題跋的精神風骨。其語言清新不俗,情景交融,自然流暢,字字有畫意,句句帶哲思。它不僅是對畫作的註腳,更是一位藝術家內在審美的外化,展現了彭偉開「德藝並重」「藝道合一」的藝術境界。整體說此詩之精神,可謂:「心隨筆走,像外得意;畫中天地,詩中乾坤。」

在悉尼中國文化中心的會客室裡,他的藍花楹畫作靜靜懸掛於正中位置,那是一種無聲的認可,是藝術穿越世俗排名的最好回音。那幅藍花楹不炫不烈,卻氣韻天成,如他本人一般,安靜中自有力量。

彭偉開的筆下,傳統與創新交織,多元文化和諧相融。他在悉尼奧林匹克公園即興揮毫而成的代表作《天香國色·世界和平》,便是把中國與澳大利亞兩國的國花(牡丹與金合歡)巧妙同框,技法也融合了傳統工筆技法與澳洲土著點彩藝術。細看牡丹花瓣的肌理,隱隱可見烏魯魯巖畫的斑點筆觸,層層疊疊,既有中式山水的墨骨,又藏西方繪畫的光影。正如他在《澳洲藝術評論》中所寫:「水墨的『計白當黑』與油畫的透視法則,看似相異,實則皆是人類對空間與心靈的共同探索。」他堅信,每一種藝術形式的背後,都藏著民族的性格與精神密碼,而真正偉大的藝術,能在對話中找到共振的頻率。

2022年中澳建交50週年慶典上,彭偉開以對聯《世界和平中國夢·多元文化澳洲魂》,以篆隸相參的「破體書」寫就,驚艷了外交與藝術雙界。這副對聯不僅是書法的創新嘗試,更是一種文化哲思——以詩意語言勾連兩國精神世界的橋樑。澳大利亞前總理特恩布爾在現場稱讚這幅作品是「和平與藝術的合影」。

疫情期間,他又策劃了「雲端畫廊」項目,讓42位中國畫家與35位澳洲藝術家進行「屏對屏」互動創作,作品點擊量突破500萬次,不僅擴大了影響力,更在特殊時期以藝術之名維繫情感溫度。每一次點擊背後,都是一份共鳴;每一幅跨洋的合作畫作,都是一次隔空的握手與共情。

書畫藝術家最重要的其實不是藝術水平,能不能成為各界公認的「大家」還是要看思想水平和覺悟能力。彭偉開在2022年贊助新州水災捐贈活動中,他捐了一幅書法、一幅國畫,受到有關各方的歡迎和讚賞,當時的新州議長等政要深表感謝,並與其合影留念。

2018年在悉尼奧林匹克公園舉辦的《彩墨恆香—澳中書畫家作品邀請展》上,彭偉開的六尺中堂《富貴牡丹喜鵲圖》氣韻生動,成為畫展焦點。而在另一頭,他正協助布展,與參展畫家探討掛畫順序,謙和中透出從容。他說:「藝術不是高高在上的孤島,而應是一座可以落腳、可以抵達的溫暖小屋。」在現場,他還親自邀請當年中澳「乒乓外交」代表諾埃爾·肖爾與保羅·平克威奇,共同參與藝術創作,現場揮毫的畫家們紛紛潑墨寫意,為兩國友誼留下鮮活的藝術記憶。這種將外交融入文化的創新方式,為中澳藝術互動提供了新路徑。他說:「真正的外交,不只是言辭,還有感情和審美的傳遞。」

彭偉開的書法藝術深得精髓要術,他的《紐省黌門好·師生品德高》《春華秋實日·校園桃李香》先後於2022和2023年,應邀在新南威爾士大學示範中國書法藝術,引起了各國學子的興趣。而在深圳平安大廈的正門和雲際會客廳裡,都掛著彭偉開書寫的聯句,每年年底更新內容也都是由他揮毫創作。他說:「藝術應如竹,虛心有節,方能筆底生春。」他的字裡行間,不只是審美的表現,更是一種人格的顯影。

彭偉開世事洞明,他曾在藍山腳下的一間畫室為自己的畫作題詩曰:「也畫牡丹也畫蓮,傳承文化不迷錢。富貴貧窮由他去,把酒一壺仰問天!」他對人生感悟既深又精,也曾題寫下「酒色財氣人之常,大可不必去躲藏。順其自然持法度,開懷暢飲壽而康」的箴言,足顯其豁達通透之風。

「有人說我是在用畫筆造橋,我挺認同。」彭偉開如此總結自己的藝術使命:「橋是連接的東西,但要通的是心。」正是這種對「人心之美」的堅守,讓他的藝術歷久彌新,溫潤有聲。

從深圳海關大廳的《務民鎮海·為國守關》到堪培拉國會大廈的《澳洲四季》,他的書畫作成為橫跨東西文明的視覺紐帶。而在他悉尼工作室的牆上,最醒目的,仍是那幅自書座右銘:「德為藝膽·品自高格」。八字如劍,勾勒出這位文化使者最本真的初心。他以筆為舟,以心為燈,在跨越文化、語言與時空的旅途中,始終低調而堅定地前行。在當下文明對話尤顯珍貴的語境中,彭偉開以畫為媒,借藝傳心,用一筆筆飽蘸情感與思想的墨痕,為中澳兩國架起理解與信任的橋樑。他的藝術不為名、不為利,惟願以丹青之魂,澆灌時代之根。

在一個畫展開幕式之際,彭偉開隨手遞給筆者一幅書法,打開一看,上寫這兩句話——「止文書壯志·戈筆寫春秋」。啊,這使我大吃一驚,生平還沒有遇見這麼精準解讀我這筆名的內涵的人吶!

這兩句贈聯可謂簡練精煉、意蘊深遠,無論從文字的凝練性、對仗的工穩性,還是從所蘊含的精神氣質來看,都非常貼切「止戈」其人其名的背景和人生軌跡。他巧用了「止戈」的本義:此二字出自《尚書·武成》:「夫惟大雅,止於至善,止戈為武。」意指「用戰爭終止戰爭,以和平為最終目的」。這裡巧妙地將「止」和「戈」拆用為人名的兩個部分,又分別嵌入上下聯首字,「止文」「戈筆」,形成自然嵌名,對仗工整,不落俗套。「止文書壯志」是對「止戈」從軍及退伍後一直從事記者工作的肯定與讚頌。「止文」雙關:既指「止戈」之「止」,又指「以文止戈」,意含「文以化人,文能止戰」之意。「書壯志」:既是記錄家國大事、人民情懷的記者使命,又含軍人不改初心之志向,既寫他人,也寫自我,純屬一種心靈的交融。這一句內在的精神是:「筆亦刀鋒,紙亦疆場」,是一位從軍人轉為文人的精神寫照。「戈筆寫春秋」是全聯的點睛之筆:「戈筆」:承接「止戈」的「戈」,借「戈」寫「筆」,以「筆」為「戈」,表「文武兼濟」。「寫春秋」:既指新聞報道、歷史記錄,又暗含孔子《春秋》之「筆則筆,削則削」,寓褒貶之義,表現記者的正義立場和史筆精神。這不僅寫出「止戈」作為軍人轉業後仍以筆為戰的姿態,也昇華到為國家和時代立言、立德、立史的精神追求。

這副贈聯氣象高遠、用典恰當,字面簡練卻內涵豐富,極具個性化與文化厚度。既體現了書寫者彭偉開一貫「文載道、藝通心」的思想境界,也展現了他對「止戈」的深度理解與尊重。「文為戰士,筆代干戈;壯志未酬,正當書寫春秋。」尤具書卷氣與情義厚度。筆者謝意無以言表,乃送一首《偉開贊》來表達此刻的心意:

偉襟如海托丹心,開筆為橋繪古今。

默立展廳燈下影,翰飛紙上夢中音。

甘將己墨鋪青路,願借春風育後林。

莫問榮名身後事,但教大愛在人吟。

這是他一生創作與為人的寫照,也是一位文化使者最樸素的初心。

在自己的作品前自信滿滿。

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學子們寄予厚望。

筆者獲贈優美聯句書法。

在悉尼中國文化中心的2023年迎春藝術展《翰墨丹青》開幕式上致辭。

作品《錦繡大中華》。

作品《吉祥玉兔兆豐年》。

畫作《中華風骨·大地回春》。

體現中澳友誼的畫作《天香國色·世界和平》。

書法《紐省黌門好·師生品德高》
和《春華秋實日·校園桃李香》。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