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悉尼慶祝唐人街標誌性牌樓修復完成

【本報悉尼訊】悉尼市今日(14日)正式慶祝位於唐人街德遜街(Dixon Street)的標誌性中式牌樓修復完成,展現了市府對保存並弘揚華人社區歷史文化的堅定承諾。

自1980年落成以來,這兩座傳統風格的中式牌樓一直是華人文化在悉尼的象徵,展現著工藝之美與文化傳承。在今日舉行的慶祝儀式上,摩雅市長與社區領袖、市府官員及當地居民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摩雅市長表示:「這些牌樓不僅僅是建築結構,它們象徵著華人社區的精神與對這片土地的連結。過去四十多年來,它們吸引並感動著無數市民與遊客,如今經過修復,將繼續守護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未來。」

此次修復工程為市府投資4,400萬澳元的「唐人街振興計畫」之一部分,涵蓋了結構與外觀的大幅翻新。工程內容包括更換老化的陶瓷瓦片、修復與升級木製裝飾構件,以及全新安裝的花崗岩石獅——分別呈現南方與北方中國的風格,象徵悉尼與姊妹城市廣州之間的文化連結。

此外,修復也加入了新的象徵元素:鳳凰(象徵女性)與龍(象徵男性)並列,展現出現代對於陰陽平衡與性別包容的文化詮釋。

這些牌樓已正式被列為地方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市府同時修復了北門的大理石碑文、更新基座石材,並將增設夜間照明設施,讓牌樓在夜晚也能閃耀光彩。

德遜街牌樓承載著華人移民的歷史記憶。自19世紀末開始,華人逐漸在Haymarket地區落地生根,至20世紀初已形成繁榮的商業與文化聚落。1970年代,隨著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及中南半島(如柬埔寨)的移民增加,唐人街日益興盛。

當時由Henry Ming Lei擔任主席的德遜街華人委員會推動整頓市容與建設地標性的中式牌樓,並促使市府將德遜街打造成行人專用區,唐人街牌樓也於1980年正式落成。

牌樓上的一句銘文寫道: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另一句則意譯為: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如今看來,這些話語意義更加深遠。

一位當地店主表示:「這項工程不只是修復建築,更是在保存我們的文化身份,讓我們的子孫能了解自己的根源與故事。」

新冠疫情期間,唐人街是悉尼最早且最嚴重受創的地區之一,觀光業、餐飲業與市中心商業活動幾近停擺。市府的振興計畫將文化復興視為核心任務,不僅僅是美化環境,更是要重新點燃這片歷史街區的文化之魂。

如今,重獲新生的牌樓再次矗立在德遜街,既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承諾,守護著這片土地上多元共融的華人社區與文化精神。

摩雅市長在悉尼唐人街標誌性中式牌樓修復完成儀式上致詞。

社區領袖、市府官員及當地居民齊聚一堂。

摩雅市長等與石獅子合照。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