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訊】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一批特色鮮明的中小博物館正迎來高光時刻。這些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文化場館,憑借獨特的在地文化表達和創新展示方式,成功吸引了大量遊客的目光。
特色博物館的崛起首先得益於其精準的定位。與大型綜合類博物館不同,這些中小型場館往往聚焦某一特定領域或地域文化,如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深耕楚文化研究,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專註井鹽文化傳承。這種「小而精」的定位,讓觀眾能夠在短時間內深入了解某一文化主題,獲得更專註的觀展體驗。
創新展示方式是這些博物館的另一大亮點。洛陽古墓博物館推出的沈浸式遊覽項目,讓觀眾得以親身體驗傳統墓葬文化;徽州歷史博物館將文物展陳與徽派建築藝術完美融合,創造出獨特的文化空間。這些創新實踐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的靜態展示模式,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文化體驗。
值得註意的是,這些成功「出圈」的博物館都深諳在地文化的挖掘與傳播。它們像歷史拼圖中的細節圖,將本土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讓地方歷史變得生動可感。嶽陽博物館對滕子京故事的深度挖掘,就是很好的例證。這種深耕本土的策略,既突出了差異化優勢,也強化了與當地觀眾的情感連接。
在運營模式上,特色博物館也展現出靈活的創新思維。文商旅融合成為重要發展方向,如廣東中山龍泉博物館與酒店業態的結合,既豐富了商業空間的文化內涵,也拓展了博物館的生存空間。這種跨界融合的模式,讓博物館真正走進了大眾的日常生活。
當然,特色博物館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館藏資源有限、專業人才不足等問題製約著其進一步發展。對此,一些地區探索的「大館帶小館」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鑒。通過引入優質展覽資源、共享專業人才,中小博物館得以突破資源限製,實現品質提升。
未來,特色博物館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需在保持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服務形式,拓展文化傳播渠道。無論是開展社區教育活動,還是開發特色文創產品,都需要博物館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變化,讓文化傳承煥發新的活力。
在文化消費多元化的今天,「小而美」的文化場館同樣可以綻放異彩。它們以獨特的文化視角和創新表達,為公眾提供了多樣化的文化選擇,也為文旅融合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美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