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訊】端午假期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內,人群在一件件來自意大利那不勒斯的龐貝文物前駐足凝望。講解員的聲音將觀眾帶回兩千年前,當中國漢朝走向鼎盛之時,地中海畔的龐貝城已是羅馬帝國繁華的商貿中心。這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正是當下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博物館已成為文明互鑒的重要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舉辦文物進出境展覽逾百場,上海博物館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更創下埃及文物全球巡展參觀人數新高。這些展覽不僅滿足了公眾對異域文明的好奇,更成為連接不同文化的金色紐帶。一位專程從重慶赴滬觀展的觀眾感嘆,能在國內親眼目睹法老雕像和象形文字,這種體驗遠超書本描述。
中國文物在海外同樣引發熱潮。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就曾風靡全球,累計觀眾達650萬人次。去年在法國吉美博物館展出的「中國·唐」特展,三個月內吸引8萬余人次參觀。一件三彩男裝女立俑尤其令法國觀眾著迷,策展人曹慧中回憶,許多觀眾留言贊嘆唐代女性的社會自由度。這些展品不僅展示中華文明的輝煌,更成為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生動註腳。
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一群學生正專註記錄「鳳凰故國」青銅器展的細節。帶隊老師表示,這些文物讓美國學生看到了一個比兵馬俑更豐富的古代中國。與此同時,北京故宮的觀眾正欣賞著「紫禁城與凡爾賽」宮特展,中法兩國皇家珍寶的對話,展現著東西方文明相互啟迪的歷史軌跡。
這些看似微小的文化相遇,正如點點星火,照亮人類文明互鑒共進的道路。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這樣的對話——因為文明從來不會在孤島中生長,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永葆生機。(美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