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悉尼訊】藍山地區小鎮Lapstone的所有道路建設離不開四個人:砌磚工、兩個工人及土地所有者漢德(Arthur Hand)。
上世紀50年代中期,諾爾斯等工人開始用手錘和手鎬修整這裡的路肩石時,Blue Mountains地區還是一片灌木叢。
這是一項艱辛的工作,諾爾斯回憶道,他們常在烈日下勞作。漢德不僅是土地所有者,還是Blue Mountains市議會市議員。
漢德花費約7500英鎊(今約30.5萬元)購得46.9公頃土地,用幹壓磚代替混凝土砌路肩石,減少了混凝土和砂漿的使用。
他的兩個決定讓Lapstone與眾不同:路肩石用磚塊砌成,而非混凝土;電線全部埋入地下。
現在走在拥有962名居民的Lapstone的14条街道上的任何一條上,這些差異顯而易見。與鄰近的Glenbrook郊區相比,磚砌結構和地下電線的差異尤為突出,磚砌路肩在邊界突然停止,電線也開始出現在頭頂。
諾爾斯說,盡管這不是最便宜的方案,但土地因此賣出高價,回報豐厚。
漢德在70多歲高齡時,仍親自參與鋪設電纜線和挖地工作,諾爾斯對此印象深刻。
磚匠戴維斯鋪設了Lapstone的每一塊bull-nosed brick路肩石,他的女兒海恩斯回憶說,父親及其小隊還承擔了其他多項修路工作。
海恩斯一家住在父親以折扣價購得、自建的車庫,直到1973年。海恩斯說,磚砌路肩石是父親的驕傲,他認為它們看起來很可愛。
雖然磚塊並非路肩石的首選材料,因為它們難以承受重型車輛沖擊,但Lapstone的街道上仍保留了一些原始磚塊,被認為獨具特色。
除了這裡,悉尼別的電工也有一些磚砌路肩的例子,如Erskineville路和Tempe的Hillcrest街,後者已被列入州遺產登記冊。
歷史學家林格表示,整個郊區保留磚砌路肩非常不尋常。將電線埋入地下既是美學決定,也是實際決定,因為Blue Mountains風大樹高,大部分地區為國家公園。這一決定在1968年叢林大火中發揮了作用,維持了供電。
漢德的另一項重大貢獻是私人修建Lapstone火車站,於1964年投入使用。這表明該地區並非州政府首選的Blue Mountains火車線路車站選址。
漢德對Lapstone的個人投資給長期居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斯坦頓就記得漢德親自幫助她的丈夫移走樹樁。
諾爾斯曾參與郊區地基建設,卻表示自己永遠也住不起Lapstone,因為這裡的土地价格是Glenbrook的兩倍。
埃爾坎則說,直到離開Lapstone,他才意識到這裡多麽特別,沒有架空電線,感覺很開闊。(美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