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消費現金支付還是卡支付 各有利弊消費者應有知情權

【本報悉尼訊】悉尼內西區 Leichhardt 場館內的Bar Italia餐廳以現金支付為主,自 1952 年起便是如此,店內冰激凌攤位旁的 ATM 貼有「僅限現金」標誌。

老闆達穆拉斯遵循傳統,店內不接受信用卡,只提供內部 ATM(取款費 2.50 元)或引導顧客去主幹道其他網點取現,大流行後雖安裝了線上支付設備,但現金支付仍是主流。

達穆拉斯說,他們這樣做是在延續傳統,他希望這種「老式小餐館」的做法。像他們這種高知名度的企業不會偷稅漏稅,只是不想支付銀行手續費。

而自 2017 年起,Pablo & Rusty 在悉尼中央商務區的門店就開始實行無現金管理。

運營經理兼共同所有人塔特稱,起初人們好奇並質疑動機,但多數顧客明白此舉是為方便快捷。高效服務、免去現金處理清點、衛生及運營挑戰等因素影響該決定,且無現金管理對員工更安全,門店無需保管現金或下班派員工去銀行。

塔特表示,外賣不加收附加費,但餐廳堂食用餐桌點餐應用程式需付小額附加費,他理解這對部分客戶敏感,但這只是實際務實問題,無關立場。

麥考瑞大學副教授 Lyla Zhang 表示,現金在澳洲(使用率約 10%)仍重要,尤其對老年人和偏遠地區居民,用現金還是銀行卡取決於個人情況,各有利弊,現金福利可助守預算、免取款費;銀行卡支付便捷,但確實有過度消費和附加費風險,如澳家庭月均支出 3000 元,1%附加費就有30 元,澳聯儲估計澳人每年因附加費損失近 10 億。

Lyla Zhang 稱純數字支付費用可能更高,但消費者注意附加費即可,應可在知情下自行選擇付款方式。

去年11月聯邦政府要求2026 年起企業銷售必需品須接受現金支付方式,但細節待選舉後確定。

塔特不確定其咖啡館是否會被視為必要而受約束,不過也指出處理現金的額外費用會給小企業帶來挑戰,聯邦政府計畫要求企業接受現金,但隨著現金使用量減少,其作用正變小。

澳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發言人聲明,企業可自主選擇支付類型,但需明確、直接說明所接受的付款類型、適用附加費及商品服務的最低總價,透明度是關鍵。(王傑)

分享 / Share :

[post-views]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