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保育粵語就是保護傳統文化——澳洲多元文化包容粵語

澳洲推行多元文化政策,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教育方面包括支持開辦粵語的中文學校。最近與黃震遐醫生在新州東林村飯聚,談及保育粵語、港語,意猶未盡,不妨與大家分享探討。
黃震遐醫生曾參與創辦澳華公會和澳華療養院,1991年至1997年為香港立法局議員。他衡量歷史與文化,提倡保育港語、粵語。1998年至2003年擔任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高級顧問的練乙錚,最近也提出「我們不僅不反對廣東話,反而十分珍而重之,因為它始終是香港話的一個最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不少說粵語的人,提倡保育這類語言。有人說要建立教授這類語言的學校,有人說要如何如何向下一代推廣。然而,以自己在澳洲開辦中文學校的經驗,近年已經聽到接二連三有教授廣東話的學校,因學生不足而倒閉,而尚存教授廣東話的學校,還得同時教授華語普通話,以維持經營,這也是客觀存在面對的困難。
蒙滿入侵中原影響
廣東人尤其是廣州人,近年關注保育粵語,而香港人更覺衍生的港語具有獨特性,呼籲保育港語。英文的「Cantonese」一詞,事實上中文包括了「廣東話」、「粵語」、「廣州話」、「廣府話」,以至包含廣東和廣西地區的「白話」,當代更衍生出「港語」或「香港話」。
中文出現各式各樣的用詞去形容這類語言,一方面因為發音上基本雷同,但另一方面卻明顯在不同地區,衍生出不同的詞彙、運用、習慣,以至出現個別文字或用詞的差異等等。
黃震遐醫生提到粵語可以追溯至中古年代的唐、宋,其後因蒙古入侵中原,帶來北方語言的影響。其後逐漸出現大清的北方官話、中華民國的國語、中國大陸現時的普通話。
粵語或廣東話是泛稱,但由於廣東各地存在不少方言,所以狹義指廣州話。朗誦唐宋詩詞,就會發現粵語部份保留了唐、宋年代的中古漢語,唐宋詩詞的用詞更與粵語用詞有關。以粵語去朗誦,更能表現出唐宋詩詞的韻律。這些情況,都是大清北方官話、華語普通話無法取代的。
唐宋詩詞粵語淵源
且看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世紀的《詩經》:「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廣東話至今仍然保存「行」字,形容「行路」。北方普通話卻用「走」形容走路。
李白(公元701-762年)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望」字,同樣保存於廣東話中,北方普通話卻用「看」去形容「看月亮」。李白詩:「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樽」字,見諸廣東話「一樽酒」、「一樽豉油」,而北方普通話說「一瓶酒」。
杜甫(公元712-770年)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廣東話至今保存使用「凍死」,北方普通話說「冷死」。蘇軾(公元1037-1101年)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中的「食」、「無」、「肥」,至今保留在廣東話中。北方普通話說「胖」、「沒肉吃」。
粵語一詞,源於秦人趙陀於古代嶺南地域所獨立而建的第一個國家——南越國,簡稱南越或南粵。古代的「粵」,和「越」互通。「粵」從古以來為嶺南地區的統稱,是嶺南文化的最早發揚地。兩廣別稱兩粵,即廣東、廣西、包括海南。直至中華民國成立後,粵才逐漸收窄範圍被用作廣東省簡稱。
粵語歷史更加悠久
粵語以廣州話作為代表,香港、澳門坊間稱為廣東話,而廣西的南寧、桂平、梧州等地則稱粵語為白話。兩粵及港澳,母語就是粵語。清末至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前,遷移澳洲、美洲的海外華人多數為粵語使用者,不同族群使用廣州話以方便於溝通。
至於現在使用華語普通話的一些人,不少視粵語為「方言」,甚至以為是「南蠻」的方言,歧視粵語,殊不知華語普通話更加像「方言」,而且歷史不及粵語。華語普通話的歷史,其實落後於粵語,只能夠追溯至元、明、清,這些皇朝定都北京,以北方音調為基礎才逐漸形成「北方官話」,當時仍未成為全國普遍使用的語言。
1902年,大清國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向他建議大清國應該統一語言時,曾提到「普通話」。1904年,秋瑾留學日本時曾組織一「演說聯絡會」,內容提到普通話。因此,「普通話」一詞是否也與日本有關?
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大清政府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把當時通用的官話定為「國語」,糅合南北方言,最終以較為簡單的北京官話作為漢語正音。
澳洲包容教授粵語
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決定基於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標準化漢語,稱為中華民國國語。1932年經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彙》後,採納為中國官方語言。其後作為聯合國六種官方工作語言之一,成為國際人士學習中文的主要參照。這其實歸功於中華民國政府的努力。
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後,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期間,明定「普通話」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
1956年2月6日北京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國務院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定義普通話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普通話」在當時,只不過是北方「方言」,地地道道的「方言」。北京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網站指出,「普通話」奠基於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人民日報》稱灤平縣為「普通話之鄉」。
相對北方「普通話」來說,粵語或廣東話更好地保存了中華歷史傳統文化,而且在元、明、清之前,更廣泛流行於漢人人口中。黃震遐醫生也提到,粵語等中古漢語,並沒有「排他性」,是自然形成。相反,「普通話」卻明顯具有「排他性」。
感恩澳洲實行多元文化政策,讓這裏的中文學校不僅可以教授華語普通話,還可以教授粵語!保育粵語,就是保護中華傳統文化!(歡迎讀者意見回饋,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林 松 (Dr LIN Bin JP )
新南威爾斯大學政治學博士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