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能慎獨

獨個摸索我路途/寂寞滿心內/是誰在耳邊輕鼓舞/我要唱出心裡譜/我已決意踏遍長路;
……那怕每天都跌倒/我信我會走得更好/心中痛苦/無從盡訴卻自流露/風中的纖瘦影悠然自顧。
這是梅艷芳在《孤獨伴我風中舞》的一些歌詞。
聽著這支歌子,不由想起“窮則獨善其身”的名言。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老子告曰:“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而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據此演繹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可以說是吸取了道教的處世觀為儒家所倡導。道教的人生處世觀是既“出世”又“入世”,“出世”與“入世”並重。道教重視“德”的修持積累,無德不成仙,因此“濟物利人”、“扶危濟困”、“追求大同”等成為道教奉行的倫理道德,道教也秉此在塵世利益群生,是謂“得其時則駕”、“達則兼濟天下”,也就是有機會有需要,而自身又有智慧、有能力、有條件,則可以為黎民百姓做些功德善舉,謀些福祉,這也是道教全真派所奉行的“真行”。若沒機遇,或自身不具備條件,則應自我完善身心修養,真清真靜,出塵苦己,是謂“不得時則蓬累而行”、“窮則獨善身”,這也是道教全真派奉行的“真功”。
不管是“濟天下”抑或“獨善其身”,都是要順應自然,應機而行。不論是老子的話,還是孟子所講,對現代人都有很大啟發。一個人如果有機遇為周圍的人服務,就應踏踏實實地為造福一方百姓而辛苦工作,不能只圖一時之名利;一個人如果沒有機遇“出人頭地”,就應多自我反省,找出自身之不足,踏踏實實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質,注意道德修養。一個有智慧之人,一個經濟富裕之人,應多幫助他人、奉獻社會;一個知識水平低的人,一個沒有經濟地位者,應多注意積累學習,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只有如此才能“達則兼濟天下”、“得其時則駕”。
無論何時,記住兩個字:慎獨。君子都會謹慎獨處時的行為,人前人後都一個樣,達致修身的至高境界。一個人在獨處時也能謹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在沒有人監督,沒有人看到我們的暗處,一定要慎獨、堅守一個君子的原則。
東漢名臣楊震少年時愛學習,通曉經術,博覽群書,專心探究。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楊震擔任荊州刺史時,曾向朝廷薦舉當地名士王密,王因此被朝廷啟用,擔任昌邑縣令。後來,楊震升任東萊太守,在赴任途中路過昌邑縣境,王密去看望楊震。
當夜,王密懷揣十斤黃金,來到楊震下榻的館驛,酬謝當年的知遇之恩。楊震見了很不高興,說:我當年了解你才向朝廷推薦,但你並不了解我。王密見他推辭,便說:這是我的一片心意,你可以放心收下,沒人知道。楊震聽了更不高興,說:這件事一旦發生,就是天知、神知、你知、我知,可謂“四知”,怎能說沒人知道呢?王密聽罷,慚愧地把黃金帶回。
慎者,謹慎、恭謹也。古時非常講究“慎”。慎,也叫慎獨,“慎”即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做人的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沒有的。“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學者提出的一種道德修養標准,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的“修身之法”“入德之方”。

分享 / Share :

[post-views]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