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求博愛

孫中山先生視“博愛”二字為自己終生倡導的信條並不懈地身體力行,既是中華民族的一代楷模,又是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精神遺產。  
真誠為國為民的孫中山,給時代留下了個人的鮮明印記。他宣誓要以“博愛”“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為己任,實現中國和世界文明共享,共同進步,建立一個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造就和諧安康幸福的人類社會。可以說,“博愛”的理想境界使孫中山為之奮鬥了一生。
南京中山陵石坊上鐫刻的“博愛”鎦金大字,正像征著他所矚望的這一境界。孫中山“幼時見群兒被人欺凌,則打抱不平,必奮鬥以打,即使不贏,亦不稍退。”他曾大鬧北極殿,反對盲從迷信,並具有善良心智,曾勇敢向母親請求不要纏其姐的腳,免其痛苦;他反對蓄奴,認為人沒有奴役別人的權利;他從小反對賭博,為了勸賭,曾遭敗者痛毆而不悔,勇氣可嘉。誠如宋慶齡所說:“孫中山痛感人間不平,而終生投身革命,為了解救中國人民的苦難,為了中國的兒童有鞋穿,有米飯吃,孫中山獻出了他四十年的生命。”  
孫中山的博愛觀,從救人、救世到救國,從狹義到廣義不斷的深化。他在其內容和實踐上都有許多高出了前人的地方,
孕育出具有鮮明的個性新思想。他視“博愛”是一種人生的權利,認為“博愛”是一種好的道德觀念,認為“博愛”是“公愛”而非“私愛”。“仁”有“救世之仁”“救人之仁”和“救國之仁”的區分。  
在他看來,“愛”是一種很寬大廣泛的觀念,內涵很多。既可以指親子之愛,又可指友情之愛,也可以指人類之愛。   
正因為孫中山把“博愛”“天下為公”“世界大同”,視為理想社會的最高境界和全力追求的最遠目標,就使他的政治思想“博愛”超越了國界,成為全世界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像征著人類的希望。在中國戰國時代墨家就有“兼愛”的論述;唐代的韓愈有“博愛之謂仁”的說法。
我們使用這個概念一定要既有繼承學習又有發展創新,使其賦予時代精神。博愛是以愛人為基礎,包括愛集體、愛祖國、愛人民、愛生命、愛人類的生存環境、愛大自然、愛人類的勞動創造、愛文明進步、愛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博愛是要人有博大的心懷,要能容得下大千世界,尤其面對成長中的兒童少年,要熱愛每一位學生。大量歷史與現實充分證明,只要有適宜的成長環境,每位兒童少年都能健康發展成為人才。
博愛是人與人交流,共存的保障,是世界和平、發展的中心議題。因此,它應是公理,是共同的信念,不只是解決“何以為生”,而是解決“為何而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問題。博愛是一種價值觀,是耐力和毅力,是一種崇高的愛。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