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師長保護及教導學生向善——澳洲教學經驗感受點滴分享

最近帶領一群學生,在校園操場做運動,突然被一女學生從後面抱住不放手,驚訝中問女生發生什麼事,女生說被另一女生騷擾襲擊。學生與學生之間,發生爭執,不時會發生。但被女生突然從後抱住,還是第一次,立即安撫女生。
其後,這女生說師長是最好的「保護」。放學時在學校門口,剛好又遇見這女生,女生伸開雙手,迎面跑過來再次抱抱。「抱抱」也可稱為「擁抱」,英文是「Hug」,在澳洲甚為流行,是友好之間一種社交行為,可表示親切的一種「見面禮」,也可以是遇到什麼事情時表示「感恩」。
提起被女生「抱抱」,百感交雜。十年前因為剛好新聞提到不同宗教信仰的一民族社群,遭其他不同民族歧視、敵視,碰巧在網上看到一短片,短片中有一男子,是受到歧視的民族一員,他站在街上舉起一紙牌,寫上「我不是恐怖份子,請問可以給我一個擁抱嗎?」
獲得尊重改變心情
在西方社會,很多路過的陌生人,明白事理,看到舉起紙牌的這男子,一一走上前擁抱,給予溫暖。上前擁抱者,都是不認識的陌生人,有男性,有女性;有大人,也有小朋友。大家以「擁抱」,向這男子表示並不會歧視他,不會視他為「恐怖份子」。
這種「擁抱文化」,在西方社會很平常、很普遍。但在東方社會,傳統上一般人避免人與人之間進行身體親密接觸。這種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習慣,造成文化上的差異,以至文化衝擊。
澳洲一名男子「Juan Mann」曾於2004年6月30日,於雪梨市中心街頭進行「Free Hugs」自由擁抱運動。據說他事前一段時間曾經感到孤獨、心情頹喪。有一晚他參加一聚會,被一陌生人擁抱,感覺獲得尊重,改變了心情。他因此一個人上街尋求「Free Hugs」,獲得不少陌生路人支持上前擁抱。
但到了2005年10月,警方以「Juan Mann」沒有購買2500萬元公共責任保險為理由,阻止他繼續進行這活動。他不服警方干涉,收集了逾一萬個簽名支持他。警方沒有再阻止,而這項「Free Hugs」運動更流傳推廣到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大陸及台灣都有人出來模仿和應。
女生整蠱誣衊陷害
十年前把「我不是恐怖份子,請問可以給我一個擁抱嗎?」短片,放映給學生和家長看,一華人父親看到很不滿,竟然走過來投訴說「不應該教學生跟恐怖份子擁抱!」這父親反應這麼敏感,當然事出有因,並非文化差異這麼簡單。原來這父親「懷有私心」,視自己女兒為「前世的情人」,只許女兒跟自己擁抱!
但事情也有點搞笑,女生的父親投訴不應該教學生擁抱別人,女生的母親卻故意走過來給我擁抱以示支持!那父親與自己女兒的關係,確實奇怪,女兒有一次在學校洗手間換裙子,竟然大聲叫父親進入洗手間內幫她穿裙子,而不是請其他女生或女老師幫忙。
作為教育工作者,冷眼旁觀,不難發現有的學生,與家長之間出現什麼問題。有些事情,可以開口跟家長、學生說。但也有些事情,不好開口。曾經有家長質問,「學生怎麼樣,關你什麼事?!」我忍不住回應:「教育工作者本身要做的,就是要教好學生啊!」
然而,說實在的,有時會有心無力,看到個別家長與學生出現什麼問題,並不是教育工作者可以插手。澳洲一對洋人夫婦朋友,他們倆都是退休教師,知道在下的小兒子攻讀教育,他們倆第一個反應就問:你不怕兒子將來被女學生整蠱作弄,誣衊說「Touch the girl’s breast(觸摸女生乳房)」?!
錯把矛頭針對師長
深富教育工作經驗的這對洋人夫婦,道出了澳洲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困境,就是當老師的,很容易被深懷不軌的女學生造謠誣衊。自己就曾遇過一女生,因為經常看到她在校園對男生評頭品足,說哪個男生像韓國明星,又問男生有沒有女朋友,關注男女性特徵,以至對男生說「I love you!」
由於看到這女生走向歧途,忍不住開口勸諭她:「不要過早談性。」但這女生很「聰明」,其實是「狡猾」,回家後向父親說出不同版本,讓父親到學校找師長投訴:「你不應該跟我女兒談性!」天哪!把規勸女生「不要談性」,變成跟她「談性」,這女生如此懂得「利用」父親反過來對付師長,反映女生「心術不正」,令師長慨嘆,愛莫能助!
事實上,澳洲的立法與教育部門對保護學生,已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做得「過份」、「過火」,把保護學生的矛頭變成針對全體教育工作者。在立法與教育政策上,視每一教育工作者為「潛在的侵犯兒童罪犯」。
新州政府近年推出有關資助兒童參與學習及文娛活動計劃,對提出申請的學校,要求教育工作者進行一項測驗,測驗內容竟然大量題目都是針對教育工作者,譬如測驗問看到一衣冠挺挺的紳士男子、一高貴華麗的端莊女子……問會不會警惕這些人都是潛在可能侵犯兒童的罪犯?
善良比聰明更重要
回答這測驗,只感到教育工作者受到嚴重的歧視與侮辱,最後決定放棄這測驗。為什麼當局進行的測驗內容,不提醒面對的,家長也可能是各式各樣的「侵犯子女者」?學生也可能成為各式各樣「造謠誣衊師長的學生」?
澳洲政府立法,以及教育部門的做法,明顯以偏概全,不公平對待教育工作者,造成澳洲校園的風氣是,師長不敢嚴厲管教學生,學生有恃無恐對付師長。教育工作者都得再三考慮,是否選擇這工作?
擔任校長十多年,吸收了不少經驗教訓,從而在教學中對學生增加品德行為教育,教導學生向善,獲得不少學生與家長支持。善良比聰明更重要。
七年前一次與家人在一餐廳晚餐,餐後結帳時獲告知,已有學生家長代為付款,當時感到十分詫異與驚喜,到底是哪位學生?哪位家長?最近又分別收到多年前畢業的兩名學生及其家長邀請,說學生畢業後多年沒見面,邀請師長晚飯重聚。
由於正籌備舉辦首屆澳洲粵語文化節,需要找一司儀去主持活動儀式,思考之際,冒昧打電話給一畢業後已經工作多年的女生,對方立即答應回來學校幫忙!教育工作最開心的,就是看到學生學到向善!善良比聰明更重要!
(歡迎讀者意見回饋,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林 松 (Dr LIN Bin JP )
新南威爾斯大學政治學博士

分享 / Share :

[post-views]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