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文華語的發展與學習——從聯合國中文日談起

澳洲東岸從昆州到新州連續兩個多月不斷下雨,最近適逢北半球華人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穀雨」。「穀雨」就是「播穀降雨」,「雨水多」的意思。「穀雨」這一天,2010年還被聯合國組織定為每年一度的「聯合國中文日」(UN Chinese Language Day)。
剛好日前一家長查詢學生學習中文的進展,說孩子學了幾個星期,問為什麼仍未學到很多中文呢?這不禁想起大約十年前,也曾有一家長帶著誠懇與焦急的心情,說子女已經上課三個星期,問怎麼子女回家還不懂跟家人說中文華語?
三堂課的良好願望
上課三個星期,即是三堂課。如果三堂課可以令一個學生,從完全不懂中文,一下子馬上懂得使用中文華語交流溝通,這三堂課必定可以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事實上,真的有家長以為自己子女,可以在這麼短時間內,可以從「無」到「有」,從「不懂」中文,經過幾堂課就可以立即變成「中文流利」,這畢竟反映出家長本身存在「非常好的願望」。

有關中文的學習與發展,五十一個國家代表1945年簽署《聯合國憲章》時,當時大會提供了中、英、俄、法、西五種語文版本,按照五個發起國家的英文字母順序,由中華民國代表顧維鈞率先簽字。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在聯合國組織升起的中國國旗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現在中國大陸年輕一代,很多人不了解歷史,誤以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是「台獨」旗幟。事實上,綠色的台灣島旗幟,才是「台獨」旗幟。)
聯合國組織指定六種語文為聯合國官方使用的工作語文,包括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這六種語文。為了強調語言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推動聯合國六種正式語文的平等使用,聯合國新聞部(現全球傳播部)於2010年宣佈推動「聯合國語言日」。
這一倡議以慶賀多種語文的使用和文化多樣性,並促進六種官方語言在聯合國的平等使用為目的。而「中文日」定於每年4月20日華人傳統節氣「穀雨」這一天,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造字的貢獻。
「穀雨」指「播穀降雨」,播種各類穀物,配合雨季的來臨,萬物得以生長。然而,中國大陸六十年代開始把傳統正體字簡化,「穀雨」簡化成「谷雨」。這個「谷」字其實原指「山谷」,「谷雨」似乎未能像「穀雨」那樣意思清晰。
粵語也是中文一種
聯合國組織把中文列為工作的六種語文,近年更有網上誤傳「粵語」(廣東話)也成為聯合國組織「承認」的其中一種語言。但只要上網查核,就可以知道並沒有其事,只是一些人以訛傳訛而已。不過,「粵語」本身也可以說是「中文」、「華語」的一種,這是從廣義來劃分。
「Chinese Language」從文字來說是「中文」,從語言來說是「華語」。小時候在香港學「中國語文」,稱為「國語」。當時在香港一青年中心學「Mandarin」,通稱「國語」。「Mandarin」大概逐步形成於「大明」、「大清」年代,當時稱為「官話」,是朝廷官員使用的語言。1909年開始,官方稱為「國語」,1956年中國大陸改稱「普通話」,新加坡獨立以來稱之為「華語」。
對於我們生活在澳洲的人來說,澳洲的「國語」、「普通話」,應該是英語,而不是「Mandarin」。因此,把「Mandarin」稱為「華語」、「中文」會比較準確。澳洲政府鼓勵學習第二語言,當中就包括「華語」、「粵語」、「藏語」等等,並沒有種族歧視這些語言。
相反,粵語在香港及廣東卻越來越面對歧視和被打壓,據說藏語更不被允許在西藏的學校正式教學。粵語其實較之「Mandarin」歷史更為悠久,粵語保留古代漢語的一些發音與用詞。熟悉粵語及朗誦者大多知道,古代唐詩的發音與用詞,粵語比較吻合。很可惜,現在中國大陸的北方人,不少瞧不起粵語,甚至對粵語帶著鄙視的不肖目光。
語言文化終身學習
在澳洲教授中文,遇到的每每都是家長要求子女學中文,鮮有子女主動提出學中文。很多家長希望子女從小開始學中文,但到了要應付小學英才班(OC)考試、精英中學入學試、高中畢業考試時,家長與學生很容易就動搖學中文這項選擇,無法堅持學中文。
可是一些年輕人考上大學後,卻開始對學中文產生興趣,然而發覺「時不我予」,可用的時間不多。華裔家長由於本身熟悉華語,更以為子女學懂簡單華語就可以了,沒有把中文當成一項文化看待,沒想過語言文化需要終身的學習。
自己讀大學時,曾經自學日語,自己購買日語課本,跟隨電台教授的日語課程去學,學了兩三年,算是不錯的了。不過,其後一直沒有環境使用日語,至今已經把所學的日語忘記得一干二淨!反而年輕時在香港追看電視播出的《青春火花》、《柔道龍虎榜》、《前程錦繡》、《錦繡前程》等日本劇集,認識到日本人的「努力奮鬥」精神文化,受用終身。
語言大使品德教育
日本的語言文化,與中文的語言文化,發展上存在關係,但也各有精髓與糟粕。要學好、掌握任何一種語言文化,並不是幾年時間就可以的,尤其是在澳洲這樣的英語主流社會去學第二語言。
在澳洲從事十多年的中文教育經驗中,由於學生人數比較少,因此可以集中精力去培養訓練領袖生,能夠做到平均每兩名學生就在校外公開比賽奪得一項冠亞季軍優秀成績,每年十多個大獎。近年加上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行教育,使原本的語文課程,更增加了各式各樣的文化特色。
培養學生領袖人才,除了在原來的學術知識,再加上道德品行培育,繼而逐漸看到個別比較獨特優秀的學生,可以進一步培養成為助教,並且加入雪梨大學的有關訓練課程,取得正式資格證書。
筆者親自培養的一名女學生,就在大學畢業之後,留校擔任助教,成為全年新州唯一一名學習中文的畢業生榮獲新州教育部頒發「社區語言學校大使」榮銜!從學生到成為助教與語言大使,其實是一直鞏固本身所學!為人為己,互相得益!共同進步!
(歡迎讀者意見回饋,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林 松 (Dr LIN Bin JP )
政治學博士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