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高強度運動心臟疾病風險大 適度鍛煉或對健康最有益

【本報坎培拉訊】約2500年前,Pheidippides從馬拉松跑到雅典宣布希臘勝利後倒地身亡,此事引發了關於劇烈運動對心臟影響的激烈爭論,而一項最新研究也促使專家重新審視鍛煉建議,探討大量運動是否對心臟有害。

蘇格拉底曾說,不鍛煉的人遲早要為疾病騰出時間。不過,生病的人並非總被建議鍛煉。1980年代前,心臟病患者都被建議避免運動,以免給心臟帶來額外負擔。

據研究,雖然高達17%的突發死亡與體力活動有關,劇烈運動期間及之後短時間內,心臟事件風險可能增加兩到三倍。不過,劇烈運動後的幾天,心臟事件風險會降低多達50%,二定期鍛煉也能將患心臟病風險降低多達30%。

如今,大多數心臟病發作患者在幾周內就被鼓勵參加心臟康復鍛煉計劃。

但「過猶不及」的問題仍存爭議。

適量運動有益心臟健康,近期研究發現,高強度運動量較大的人群可能面臨更高心臟疾病風險,包括房顫和冠狀動脈鈣化。當不穩定斑塊脫落,可能阻塞血液和氧氣供應至心臟。

不過,專家認為高強度鍛煉者的斑塊與久坐人群的斑塊可能存在差異。

美國University of Texas等機構研究人員對2.6萬多名50歲左右成年人展開調查,按運動量分組。

20年後隨訪發現,中等運動量組心血管事件風險最低,低、高運動量組冠狀動脈疾病水平相近。最活躍和最不活躍組中,都有較高比例參與者冠狀動脈鈣化評分較高,與疾病風險增加相關。

Hartford Hospital心臟病學主任湯普森稱,活躍個體的冠狀動脈鈣化並非良性。澳洲國立大學ANU名譽教授法倫表示,身體健康、體型苗條、低膽固醇和低血壓似乎並不能彌補冠狀動脈鈣化評分高的缺陷,因此公共衛生建議是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可能對心臟健康最有益。

大量運動雖與多種慢性疾病風險降低相關,但為何對心臟健康有益的運動會對心臟造成傷害,仍有許多猜測,包括長期高強度運動可能增加炎症、血液流動對血管壁的壓力、耐力運動員的飲食習慣,以及循環中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增加等。

科瓦奇建議高強度鍛煉但動脈無明顯鈣化者無需改變,鈣化評分高者則應考慮減少運動量。(美麟)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