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國創猴胚體研發新途徑 為研究衰老過程提供新視角

【本報綜合訊】中國科學家在再生醫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據報道,昆明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幹細胞高效創建了猴胚體(blastoids),為再生醫學研究開辟了新途徑。

這一成果於3月11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胚芽狀體是通過體外誘導多能胚胎幹細胞生成的特殊結構,能夠模擬胚胎早期發育階段,不僅是研究胚胎發育的重要模型,還在再生醫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昆明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猴誘導多能幹細胞和體細胞核移植胚胎幹細胞成功生成了胚芽狀體,形成成功率高達80%,而使用老年猴細胞的成功率也達到了60%。這一突破為研究衰老過程中的細胞重編程和組織再生機製提供了新視角。

更為引人註目的是,該團隊還自主研發了一種基於先進生物材料的微流控平臺,該平臺能以驚人的每小時4000個的告訴,生產出尺寸可調、可降解的胚芽狀體膠囊。

這些精心設計的膠囊,不僅為胚芽狀體提供了一個穩定的三維生長環境,還顯著提升了其在模擬輸卵管環境中的輸送效率,為胚芽狀體在臨床應用上的潛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這一工程化生產方法,胚芽狀體膠囊的標準化與規模化生產得以實現,大大增強了其實際應用的可行性與廣泛性。

盡管已取得如此顯著的成就,不過研究團隊仍態度嚴謹,明確指出當前研究仍需進一步優化,特別是提升胚芽狀體膠囊中滋養層細胞的功能,以更精準地模擬自然胚胎發育過程。未來,團隊將致力於優化培養條件、研發更先進的材料,並深入探索胚芽狀體膠囊在生物體內的長期發育潛力,以期不斷提升其性能,為胚胎研究提供更加精準的模型。

這一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不僅為胚胎發育研究增添了新的有力工具,更為再生醫學及疾病治療領域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胚芽狀體膠囊的高效工程化生產,有望在未來的生物醫學研究及臨床前應用中發揮無可替代的關鍵作用。(美麟)

分享 / Share :

[post-views]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