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難民十年難尋專業工作 專家籲善用資源解技能短缺

【本報坎培拉訊】馬蒂曾是伊拉克巴格達發電廠的自動化工程師,負責維護電力供應。因「伊斯蘭國」威脅,他逃離家園,在土耳其難民營待了兩年後,於2015年定居澳洲。

馬蒂本想在澳洲找到對口工作,不過是其海外工程學士學位在澳洲不被認可,為了生存,他只能打零工,如清潔建築工地、在養老院做餐飲。他說,他想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給澳洲社會做出貢獻,但是障礙重重,這讓他很沮喪。

澳洲家庭研究所(AIFS)報告也顯示,多數難民到澳洲後,技能和資質難獲認可。在抵達澳洲前,30%女性和19%男性在本國擔任管理或專業職位,不過在澳洲定居十年後,這一比例分別降至17%和10%。

報告主要作者庫伊稱,研究發現難民存在「職業降級」現象,他們本在本國從事商業、人力資源等白領工作,到澳洲十年後卻難達相同或類似職業地位。

這種降級在女性難民中更明顯。在本國擔任管理或專業職位的女性中,超三分之二(67%)到澳洲十年後仍未從事有償工作,其餘大多也只能從事護理、清潔等低技能工作。

研究對約2400名人道主義移民進行了十年跟蹤調查,時間從2013年他們首次獲簽證開始。2024年「定居服務國際」(SSI)報告指出,難民等技能被低估移民的就業或帶來「數十億元效益」,目前約37000名難民在澳工作,但技能未充分利用,而澳各行業面臨技能短缺,若能善用難民資源,可緩解這一問題。

越南難民之女Nhi Tran2017年移居澳洲,此前在法國和越南有運營和銷售經驗,不過其大學學歷卻未獲澳洲認可,36歲的她在酒店行業已工作兩年,工資低於最低標準,自信心受挫。她說,移居本想獲更多機會,卻因語言等因素求職難,嚴重影響自信。

庫伊還提到,AIFS報告意外發現社交聯系對就業有影響,有多元化朋友圈的難民比只有本族裔朋友或沒朋友的人更易就業,報告建議,應更協調認可海外技能資質,推行包容性招聘,並提供語言支持。

如今馬蒂已經在在澳洲郵政擔任基礎設施項目經理,技能得以更好施展。他說,簡化難民就業路徑會讓一切變得更容易,很多移民有學歷也有經驗,應該獲得更好機會。(美麟)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