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悉尼訊】上世紀90年代,曼谷的年輕藝術學生斯里維拉沙(Vipoo Srivilasa)開始製作珠寶以賺取兼職收入。
他用自製的風乾粘土(麵包粉和聚氯乙烯膠水混合物)創作了色彩鮮豔的海星和心形珠寶,深受顧客喜愛,但蟑螂也因材料中的麵包而啃食他的作品。於是,他決定尋找另一種材料來製作珠寶。斯里維拉沙在Rangsit University學習藝術時偶然接觸到了陶藝。30年前,他從泰國移居澳洲,現已成為澳洲最成功的陶瓷藝術家之一,以複雜、華麗且充滿歡樂的藍、白、金色釉面雕塑著稱。他的作品被澳洲及國際主要美術館收藏,探討美、同性戀和移民等主題。2023年,他的作品Diverse Dominion Deities 榮獲首屆MAKE獎,這是澳獎金最豐厚的非手工藝獎項。在家中翻找時,可能會發現珍貴的破碎紀念品,如舊茶壺或傳家寶碎片,因情感價值而不舍丟棄,這些物件啟發了Re/JOY項目。2023年,斯里維拉沙邀請海外出生的澳人提供破碎陶瓷珍寶,並分享其故事、破碎經過及移民歷程。他從中挑選七件受損物品,包括韓國茶壺、印度陶瓦及內戰逃離者的手工盤子,創作了Re/JOY系列七件1.5米高陶瓷雕塑,融入移民故事與捐贈者生平細節,如漿果、星星、魚頭等象徵元素。雕塑中還包含幽默元素,如埃斯基頭部雕塑和狗吐金嘔吐物雕塑。另有一件較小作品講述斯里維拉沙的移民故事。他指出,Re/JOY項目旨在展現澳洲移民的多樣性,打破固有形象。在澳生活了三十年後,斯里維拉沙的作品融合了泰國和澳洲的風格。他表示,現在真的很難分清哪一部分是泰國的,哪一部分是澳洲的。回憶起1996年初到澳洲留學時,他經歷了強烈的文化衝擊,尤其是飲食方面的巨大差異。2008年,在悉尼亞洲當代藝術中心的重要展覽上,食物為斯里維拉沙帶來了轉機。他提出了รูป รส เรื่อง Roop – Rote – Ruang(Taste – Touch – Tell)的創意,即在私人住宅舉辦畫廊展覽兼晚宴系列。活動中,他使用特製的105件套餐具為賓客奉上五道泰國佳餚,並借每道菜講述自己移居澳洲的故事。斯里維拉沙意識到,黏土不僅是雕塑材料,更是講述故事的媒介。(王傑)分享 /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