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墨爾本訊】10 歲考爾在維州偏遠地區上幼稚園時,父母因其旁遮普語(Punjabi)名字難讀而改名埃布,其母親稱改名是為方便交流。
埃布的母親說,在改名之前,女兒不知道別人是否在和她說話,所以我們必須把她的名字改成一個容易發音的名字。如果學校有旁遮普語課,同學和老師可能就能念出她的名字,她就能感覺更被接受。
不過,2025 年,埃布參加志願者開辦的 Rootz旁遮普語課外課程後,身份認同感逐漸增強。
2021 年人口普查顯示,旁遮普語是澳洲增長最快的語言,約 24 萬人在家用此語言,在維州,它是除英語外的第四大常用語言,但僅兩所公立學校教授。
墨爾本大學語言學教授比安科稱,學校選語言課教學不僅要看實用性,還要考慮「聲望」,人們存在語言價值等級觀念,如法語因文化聲望被公立和許多私立學校開設課程,但講法語者僅占維州人口 0.29%,這很可悲。
比安科認為應在阿拉伯語、土耳其語和越南語等方面多做工作,但有人不重視某些文化,這可能只能通過穩定提高宣傳文化差異價值來實現。
2018 年馬魯普爾搬到 Ballarat 時,旁遮普語迅速成為當地常用語言之一。次年,這位第一代印裔澳人創辦免費旁遮普語學校Punjabi Rootz School,教授旁遮普語、傳統舞蹈和宗教,助學生培養對印度傳統的自豪感。
該校現已擴展到 Geelong,有 20 名學生,能幫學生克服文化挫折,如因穿印度服裝被取笑。
旁遮普語是 Ballarat 市除英語外第二大語言。在 Geelong,該校教師辛達認為,對有印度背景的學生進行語言和文化教育很重要,但需更廣泛社區認可,學校應教育所有孩子尊重每種文化語言。
蒙納殊大學Monash University 20歲的越南學生 Haylee Hua 表示,在學校常被問及文化身份且常被誤認為中國人,尋找身份認同感很難,廣泛教授越南語會讓越南移民後裔生活更輕鬆,比如自己每周六就會參加維州語言學校(VSL)校外課程提升越南語水準。
如今在維州,越南語是家庭中使用頻率第二高的語言。比安科說,主流學校應更廣泛教授越南語等語言以反映現實,不過地區和偏遠社區在提供語言課程上仍處劣勢,學校提供多種語言課程被認為是對移民的尊重和歸屬感的體現,所以應更多了解學生及其家庭和社區的語言,即便不能教授也應慶祝學生掌握這些語言。(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