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澳中如何通過加強人文交流增進理解? 中新社專訪澳大利亞藝術家前外交官甘德瑞

編者按:首屆蘭花獎獲獎名單9月8日在北京揭曉。該獎項涵蓋“大文化”領域,由中國外文局發起設立,以成就貢獻和國際影響力為主要評選標准,產生終身榮譽獎1名、傑出成就獎3名、友好使者獎6名。中新社“東西問”專欄特推出系列策劃,獨家專訪10位獲獎者,分享真知灼見,講述其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經歷與故事。

澳大利亞藝術家、前外交官甘德瑞(Carrillo Gantner)長期致力於推動澳中文化交流與合作,他推動大批中國優秀文藝作品與澳大利亞觀眾見面,推動澳大利亞傑出藝術家到訪中國。日前,他榮獲由中國外文局發起設立的首屆蘭花獎“友好使者獎”。
在澳大利亞倡導多元文化的框架下,如何通過加強澳中人文交流增進理解,推動兩國文化繁榮?甘德瑞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就相關議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澳大利亞知名藝術家,您為促進澳中文化交流與合作做了哪些工作?
甘德瑞: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1977年2月。1978年,我率領首個澳大利亞劇團代表團訪問中國,參觀表演藝術公司和學校,觀看各種演出。1979年,中國福建木偶戲在我擔任藝術總監的墨爾本Playbox劇院上演。木偶戲表演者嫻熟的操縱技巧和幽默感讓觀眾大飽眼福。
福建木偶戲在澳大利亞的成功演出也給我很大鼓勵。1980年,南京雜技團訪澳,並在澳大利亞巡回演出;當年,我隨著50名雜技演員,在澳大利亞的珀斯、墨爾本、阿德萊德、悉尼、布裡斯班和堪培拉進行了為期六周半的巡演。
1983年,我與江蘇省相關京劇團的50名成員重復了這個巡演路線。在兩個節目中表演9個京劇片段,以展示這一古典藝術的許多方面,如武術、歌唱、宮廷戲、雜技等。此類活動也進一步促進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和中國江蘇省的友好關系。
自1980年南京雜技團巡演以來,我一直致力於向澳大利亞年輕人傳授中國的雜技技巧。1983年11月,該團7名雜技演員再次來到澳大利亞,為來自澳大利亞相關馬戲團的年輕演員進行為期3個月的強化培訓。艱苦的日常訓練讓澳大利亞年輕演員學到自律、勤奮和團隊合作,對澳大利亞馬戲、雜技和形體劇發展也起了促進作用:來自中國的技巧、訓練紀律與澳大利亞的制作價值觀、輕松的表演風格有機地結合起來。如今,這種融合風格已延續數批人,使澳大利亞的馬戲團享譽世界。
1985年至1987年底,我擔任澳大利亞駐華使館文化參贊。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因為我能夠走遍中國,看到各種各樣的中國表演和藝術。我協助澳大利亞藝術家和澳大利亞芭蕾舞團等洽談來華巡演,並在澳大利亞推廣中國藝術家的作品。
1989年,我帶了幾位京劇老師到維多利亞藝術學院和學生們一起工作,向澳大利亞演員介紹非自然主義戲劇的不同古典形式的一些表演技巧。
此外,在我的推動下,林棟甫成為首位在墨爾本國際喜劇節上演出的中國喜劇演員。他輪流用普通話和英語表演作品。在重大節日上用中文表演對墨爾本來說是一件新鮮事。最近,我繼續協助一些中國機構在墨爾本演出,包括中國國家芭蕾舞團、泉州雜技團等。他們的作品給澳大利亞觀眾帶來驚喜、震撼、樂趣。
在過去十年裡,我兩次率領澳大利亞高級表演藝術管理人員代表團訪問中國,舉辦有關澳大利亞戲劇的研討會,與中國同仁分享知識和經驗。積極成果之一就是將中國戲劇導演孟京輝的熱門作品《戀愛的犀牛》帶到澳大利亞多個城市巡演。我還邀請孟京輝到墨爾本的馬爾特豪斯劇院一起執導,他選擇排演德國戲劇理論家、劇作家布萊希特的經典名劇《四川好人》。後來,孟京輝帶著另一部非常受歡迎的作品《兩只狗的生活意見》再次來到澳大利亞,在墨爾本、阿德萊德相關活動中演出,當時的門票全部售罄。
我現在年紀大了,但仍然可以通過支持廣泛的工作來為雙邊關系作出貢獻。這些工作也將澳大利亞的藝術家與中國等亞洲國家的藝術家聚集在一起。
中新社記者:中澳兩國如何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來增進相互理解?
甘德瑞:近年來,澳大利亞和中國之間有些許波折,新冠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線下文化交流活動開展。我希望雙方現在能夠努力拓展人文交流,增進兩國民眾的緊密關系。
我認為,雙方藝術家都是各自國家出色的“文化大使”,因為他們用“觸及心靈的共同語言”進行直接對話。他們希望以開放的心態分享自己的藝術,並向對方借鑒、學習。這種溝通與分享,可以架起增進彼此認知和了解的橋梁。
藝術家是有影響力的人,可以激發他人對特定議題產生更廣泛理解。因此,澳中需要在支持文化交流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和投入。教育也很重要,為了和平與繁榮的未來,澳大利亞需要在中國歷史、文化和語言的研究上投入更多。大量中國交換生和游客的存在,也有助於為澳大利亞人進一步了解中國,打開更多行之有效的大門。
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促進澳大利亞華人社區相關工作的重要意義。近年來,墨爾本藝術中心、墨爾本交響樂團、墨爾本劇院公司等都在與當地華人作家和戲劇藝術家合作創作方面做出了切實的努力。澳大利亞觀眾對華人社區的作品也越來越感興趣。總體來看,成果顯著,但依舊有很長的路要走。據澳大利亞相關機構此前統計,有超過120萬華人居住在澳大利亞;他們在為豐富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作出非常重要的貢獻。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與“和平性”?
甘德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非常注重包容與和平的品質,這些價值觀也融進中國現代外交政策,這是非常令人欽佩的。我還發現許多中國朋友的個人行為中也經常體現出這些特征:他們傾向於避免直接對抗,並且非常樂於接受他人的活動方式與特點。
我認為,和平與包容也是屬於全人類的。我們都渴望自己本人、家庭、國家和整個世界的和平。我們希望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寬容,希望他人慷慨地接受我們本來的樣子。世界面臨著各類艱巨挑戰,更加使上述品質在個人和社會層面成為我們所有人生活的核心價值觀之一。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當前中澳關系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未來兩國文化合作還有哪些拓展空間?
甘德瑞:人們常說,澳大利亞面臨的挑戰是在其歷史和地理之間做出選擇。當然,這有些簡單化,因為它忽略澳大利亞原住民在這片土地上已生活6萬多年的古老歷史。現代澳大利亞正經歷著從最初的歐洲人定居點以及通過大規模且多樣化的移民人口增長,走向與亞太地區環境融合的過渡階段。來自中國和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民眾正在改變著澳大利亞的人口結構,也影響著我們對澳大利亞未來的理解。
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澳大利亞人必須認識到,雖然我們的歷史、文化和制度迥異,但我們必須找到彼此互惠互利、和平相處的方式。這需要對教育進行大力投資。我們的學校課程目前仍然以歐洲為中心,而我們現在需要更多具有“亞洲素養”的年輕人來幫助我們深入了解未來。
澳中雙方需要本著尊重和善意積極開展工作、促進共識、尋找共同利益、消除發展良好關系的障礙。雙方有著許多善意的人,他們希望看到合作和互利的未來。如果我們接受差異、尊重對方,並努力在各個交往領域建立更緊密的聯系,未來將會非常光明,因為接受、尊重和合作是藝術和文化交流的本質。
受訪者簡介:
甘德瑞,藝術家,西悉尼大學澳洲中國文藝研究會兼職教授。曾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墨爾本藝術中心主席。他在表演藝術和促進與亞洲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積極貢獻,參演、導演、制作200 多部戲劇,推動《戀愛的犀牛》、蘇州昆曲《牡丹亭》等大批中國優秀文藝作品在澳演出並取得熱烈反響。同時,推動澳傑出藝術家到訪中國。他熱愛中華文化,通過藝術形式,呼吁加強中澳人文合作、推動兩國文化交流。(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中國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毛南音韻”藝術團的文化藝術交流演出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白馬市市政廳上演。張曉理 攝
在澳大利亞悉尼板球中心舉行的澳大利亞澳式橄欖球比賽開始前,場地中央上演了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飛龍表演。顧時宏 攝
2020年2月2日,各界藝術團體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中國新年慶典,吸引大批當地民眾和華僑華人到場觀看。王旭東 攝
在海南海口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觀眾品嘗產自澳大利亞的蜂蜜。駱雲飛 攝
在福建省福州市展出的澳大利亞旅行文化展——“道不盡的澳大利亞2019”吸引市民參觀。呂明 攝
甘德瑞,藝術家。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