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財神到與蕉葉年糕——農曆新年華人傳統點滴

農曆年初一,在東林村(Eastwood)山邊路登上一公共汽車,發現司機座位一帶,佈置了一批紅色鮮豔奪目的賀年裝飾,車票機器貼上中文「恭喜發財」紅色貼紙。有見及此,連忙也以粵語向司機叔叔說一聲「恭喜發財」!
小事一樁,反映澳洲多元文化,尊重不同民族,反對種族歧視。澳洲農曆新年越來越熱鬧,華人、韓人、日本人,以至越南人、馬來西亞人、泰國人等等來自東南亞國家的人士,都可以在澳洲共同慶祝農曆新年。
大家慶祝農曆新年,從年初一到年初八,甚至延續到農曆十五元宵節。大明(公元1368年—1644年)瞿佑《雙頭牡丹燈記》一書記載:「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大明國青年男女,欣賞元宵花燈,趁機結識、相會,因此元宵節也稱為「東方情人節」。
財神到誰派發紅包
澳洲亞裔人士聚居的多個地區,慶祝農曆新年之際,不少安排「財神」派「利是」(紅包)。香港八十年代歌星許冠傑有一首流行歌曲《財神到》,一直流傳至今。
小時候在香港,當年每到農曆新年,還真的有人手持紅紙按門鈴,高呼「財神到」,遞上寫上「財神」的小紅紙,大小有點像現在信用卡。當時的社會習慣,住戶開門「迎接財神」,就會給遞上紅紙者一元、二元作為紅包致謝。這些派發紅紙的「財神」,其實借此賺取新年之財。不是「財神爺」派發紅包,而是住戶向「財神爺」奉上紅包。
小時候回廣東老家中山農村過年,氣氛更濃厚、更傳統。當時的中山是一個縣,不是現在的市。老家「沙溪」是一個區,不是現在的鎮。「下澤」是一條村,老家村屋旁邊就是農田,不是現在的住宅與醫院。母親會特別在大除夕過渡到年初一的凌晨,點燃爆竹,爆竹一聲除舊歲。
農村當時還有一習慣,一些小孩子會在過年前夕到各家各戶的大門貼上「財神到」等等過年祝福的紅紙。這些紅紙比較大,面積大概有四至六張信用卡加起來那麼大,以漿糊貼上各家住宅大門。這些紅紙,不是香港那樣的毛筆手寫「財神」兩個字,而是用圖章雕刻字體與各式圖案。
飄逸香蕉葉的味道
過了年初一之後,貼「財神」紅紙的小孩子,就會手持圖章上門,說哪張「財神」紅紙就是其圖章印出來的,向住戶索取紅包。住戶當然也一早準備好紅包,高高興興送紅包給這些貼「財神」紅紙的小孩子。當時稱之為「接財神」,是住戶向「財神」奉上紅包,不是現在的「財神爺」向大眾派發紅包。這種演變,誰給誰紅包,也非常有趣。
老家中山農村的過年氣氛,比香港濃烈很多,也比澳洲濃烈很多。當然,每一條村,每一個地方,習俗未必一樣。廣東跟北方,也未必一樣。老家過年前,會提早做年糕,農村的年糕特別巨型,大約等於現在的生日蛋糕三四個加起來。
現在的年糕,體積比較小,而且不少以錫紙包裹盛載。老家農村的傳統,是以剪裁好的一片片蕉葉,放好在竹製或藤製的籃子內,放進製作年糕的材料。這些材料通常會早一天預備好,翌日一早開始生火蒸年糕。由於整個年糕體積很大,相當於三四個生日蛋糕那麼大,所以要從早上蒸到下午,估計大約從五六個小時到七八個小時。
老家農村習慣以蕉葉盛載年糕來蒸,所以年糕在蒸煮的過程中飄逸着香蕉葉的味道,非常特別與吸引。
學習敬畏尊重謙卑
年糕蒸好之後,年初一會放上桌子,加上其他各式食品,再燃點香燭拜年。祖父母會叫上大家,一起或輪流拜祭。「拜神」雖然一方面帶點「迷信」,但另一方面也令小孩自小學習「敬畏」、「尊重」、「謙卑」。拜祭之後,家長會教導小孩子向長輩請安問好、祝福新年。而小孩子最期待的,當然就是長輩派發紅包「利是」了。
老家中山農村的習慣,年初一吃素,早午晚三餐全素。老家的年初一全素餐,老實說自己有點怕,因為全部都是甜的。各式各樣的素菜,包括類似河粉的粉,都是甜的,沒有一點咸的。新年的茶,習慣放上糖蓮藕和紅棗,也是甜的。一整天吃甜品,可想而知。
年初二俗稱「開年」,有些人在這一天切開年糕,但也有人留到年初八才切開年糕。老家的年糕由於體積特別大,當時使用的是特製的大刀,看起來就像現在廚房用的長方形大菜刀。但現在的廚房菜刀只有一個手柄,切開年糕用的特別大刀,是兩頭都有手柄的,要用兩隻手來握着刀,一下一下慢慢切開年糕。年糕不是蛋糕,尤其是放到年初八,已經變得非常堅硬,需要花費九牛二虎之力。
把巨型年糕切開之後,還需要切成一小片一小片,才可以拿來吃。但除了即時拿來吃之外,還有多種吃法。
年糕各式各樣吃法
由於年糕放了多天,甚至放到年初八之後,年糕變得非常堅硬。因此,習慣上,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再放上鍋蒸熱,或者加油來煎,然後食用。為了增添味道,也可以準備好幾隻雞蛋,把雞蛋搞拌好,淋在鍋上煎好的年糕,再放上一點點鹽。這樣雞蛋配上甜年糕,更加可口香滑。
這是老家中山農村過年的習慣,未必每一條村一樣。家族第一代來澳洲的是祖父,祖父生於大清國,是大清國民。聽祖母說,當年祖父來澳洲打工,是乘船從香港出發。查閱資料,好像需要花費大約一個月時間,船才到達澳洲。但祖父當年沒有定居澳洲,打工賺錢之後回到香港開設飼養白鴿的農場。小時候幾乎每年過年,都會跟祖父母一起回老家中山農村過年,因此對中山農村的過年氣氛記憶猶新。
筆者三十多年前從香港來到澳洲,當時澳洲只有華埠唐人街有點農曆新年氣氛。九十年代增加了不少香港移民,近一二十年又增添不少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逐漸在澳洲形成更多華人聚居的社區。加上韓裔移民、東南亞國家移民、日裔居民等等,大家一起慶祝共同的農曆新年,氣氛越來越熱鬧,更加顯出澳洲多元文化,遠離種族歧視。
(歡迎讀者意見回饋,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林 松 (Dr LIN Bin JP )
新南威爾斯大學政治學博士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