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有理不在聲高

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不僅是個人文明素質的體現,更是社會文明的一個標志。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的現像,如公交車、火車、飯店、圖書館、賓館等等,都會見到這種不文明行為,很多人被這些噪音困擾過。
某日筆者在Campsie圖書館看到不少讀者正靜靜地翻閱自己喜愛的書籍或者在上網。此時,一名讀者的手機突然響起,他立即將手機調至靜音,並快步走到無人處小聲接起了電話。可過了不久,另一位讀者卻大聲打通了家人電話,跟家人商量起晚飯問題,其聲音幾乎直達所有在圖書館的人們耳中。 公共場合大嗓門說話,實際上是憑添一種擾人的噪音。我們說,“有理不在聲高”,有話完全可以輕聲細語,不必要大喊大叫,除非你是特殊工種的特殊需要。 生活中大家都不太喜歡“大嗓門”。那些隨意在公交車上、飛機上、飯館裡、商場裡等公眾場合大聲聊天的人,就完全沒有顧及別人的感受。中華民族素來注重傳統禮儀,幾千年來形成並流傳下來很多關於說話的“規矩”。《禮記》有言:“水深則流緩,
人貴則語遲。”自古貴人語言低。思想深邃的人,在開口之前往往會深思熟慮、字斟句酌,從而給人一種沉靜內斂的好印像。說話緩慢並不是猶豫不決,相反,越是“慢半拍”的言語,往往越有發人深省的哲理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曾國藩也說:“言語遲鈍,舉止端重,則德進矣。”走得太快,便容易跌倒在地;同樣,說話太急,便可能招致禍端。說話緩,不僅能減少言語中的謬誤,更能使人變得謹慎、穩重,從而練就出成熟、大氣的人格。
說話的音量裡,是能看見一個人的靈魂的,能讓人感知你是凶惡還是善良,是狠毒還是溫柔,是冷漠還是慈悲。有道是:“實墨無聲空墨響,滿瓶不動半瓶搖”,說話咄咄逼人的,往往是外強中干的紙老虎,用音量掩蓋自己的心虛。真正有內涵的人,向來都不顯山露水,也不擅長高聲語,待人說話從來是溫文爾雅的,因為自信,所以無需張揚。
中國的鐵娘子外交官傅瑩,無論面對多麼尖酸刻薄、挑釁十足的提問,她總是輕聲細語,面帶微笑,緩緩說出的話力重千鈞。柔中帶剛,底氣十足,沒有一個人敢小覷這個優雅的鐵娘子。她說話的前提,是控制音量,輕聲細語,四兩撥動千斤;娓娓道來,叫人心服口服。人生在世,希望我們都能保持安靜,理性開口,縮減分貝,把握住做人的分寸。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