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澳洲LGBTQI+標準刻板 尋求庇護群體難合適歸類

【本報悉尼訊】最新研究發現,澳洲聯邦內政部評估難民身份申請的官員並不了解LGBTQI+尋求庇護者的複雜性。LGBTQI+尋求庇護者如果想要在澳洲定居,必須要證明符合當局製定的刻板的LGBTQI+認定標準,但是,證明性取向對這些逃離家鄉迫害的LGBTQI+難民來說,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

維多利亞大學研究員柯克蘭和獨立學者沃爾夫研究發現,澳洲難民評估系統「將同性戀申請者強制按照LGBTIQ+標籤歸類的現象長期存在」。

這一研究是基於對一些澳洲匿名法律代表的採訪,他們之所以匿名是因為不想危及難民客戶的申請。

有受訪律師說,移民局官員對同性戀難民的歸類存在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如果只是在家裡和在晚宴上遇到的人見面,並不會出去或在Grindr上約會,對這種關係不張揚,就會被認為很難理解為是同性戀伴侶,但是期待這些難民「出來」證明自己確實是法律意義上的同性戀,不考慮到他們來自同性戀會被定為犯罪的國家,有可能會給這些人帶來危險。

論文指出,這種刻板印象還延伸到了其他一些文化背景下的性少數群體。有受訪律師說,來自馬來西亞的客戶表示,在馬來文化中,被認定為pengkid的人有時會把自己的胸部綁起來,被稱作「假小子」,通常會有女性同伴,並經常會因違反嚴格的宗教法律而成為警方的目標,由於該國法律允許嚴懲同性關係和性別不一致團體,她們會被施以進行鞭刑。而在澳洲,這類人群會被認為難以被歸類是LGBTIQ+群體。

對於身份為fakaleiti或第三性別的湯加尋求庇護者來說,同樣很難按照澳洲現行標準被歸類定義,也很難向澳洲當局解釋清楚其面臨的困境。

在波利尼西亞傳統中,Leitis最類似於變性女性,不過也並不完全符合西方對性少數人群的定義,很難解釋和合適歸類。

一些法律代表還說,為了幫助這些人進入澳洲,他們不得不向這些尋求庇護解釋現實遇到的情况,並鼓勵他們按照澳洲標準給自己貼上標籤。(子力)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