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日本用幹細胞培育出可分化成精子卵子細胞

【本報綜合訊】日本京都大學研究人員近期在英國《自然》雜誌報告說,他們開發出利用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大量培養出前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的方法。這一成果有望用於揭示人類生殖細胞的生成機制,未來還可用於治療不孕症。

根據京都大學發佈的新聞公報,卵子受精2周後就會生成原始生殖細胞,受精後6至10周,原始生殖細胞會分別在睪丸和卵巢內分化成前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此後,前精原細胞經過精原細胞等階段最終形成精子,而卵原細胞經過卵母細胞等階段最終形成卵子。

此前京都大學團隊已成功使用人類iPS細胞誘導分化出原始生殖細胞樣細胞(PGCLCs),再利用實驗鼠胚胎的卵巢細胞促使人類PGCLCs分化成卵原細胞。但那時的成果有不少缺陷,比如得到的卵原細胞數量少、培養效率低、分化依賴實驗鼠胚胎卵巢細胞等。

新研究嘗試在培養過程中添加信號分子等克服先前的問題。研究人員在評價各種信號分子和控制信號傳導通路的化合物對人類PGCLCs的影響時,發現骨形態發生蛋白(BMP)家族的BMP2、4和7可以促進人類PGCLCs增殖和分化。

在實際培養過程中添加BMP約2個月後,人類PGCLCs就分化成了前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在染色體數維持穩定的情況下,約4個月後細胞數就增殖至培養開始時的100億倍。

公報說,使用上述培養法能得到數量龐大的人類前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可用於需要大量細胞的代謝組學分析、蛋白質組分析等。此外,前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相對容易獲取後,誘導它們生成精原細胞和卵母細胞的研究也有望獲得飛躍進展,未來有望應用於不孕症等疾病的治療。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