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古箴今品】讀書貴疑 漸克有成

讀書貴能疑,疑乃可以啟信。讀書在有漸,漸乃克底有成。 (《格言聯璧·學問類》)
現今流行的國際文憑課程(IB),提倡十大培養目標,第一個便是「探究者」,強調培養學生的好奇心,逐步掌握開展探究和研究的技能,對學習充滿熱情,並終身熱愛學習。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的第一句話便是:「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他試圖以這句格言說明哲學的來源,而他在別處中又說:「哲學起源於閒暇和詫異。」西方有悠久的思辯傳統,特別着重抽象思考和理性分析,以及我們在學習與知識建構的作用。
英國思想家培根有言:「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而兩奪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居里夫人則說:「好奇心是學習者的第一美德。」中國未有如西方般發展出嚴謹而系統化的知識論,但中國人便不懂得知識的由來嗎?當然不是。孔子在《論語》中早有明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的意思是,光是學習而不思考,使人迷惘而無所得;光是思考而不學習,只是耗費精神,使人倦怠。
毫無疑問,思考在學習中起着關鍵作用,推動着整個學習進程;那麼,推動着思考的又是什麼呢?答案正是先哲指出的「好奇心」。
這一點在《論語》中也有生動的體現,書中記載了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學習貴有好奇心,遇到疑難時,既要自己用心思考,也要勇於向人發問,切忌因為怕暴露了自己的無知而羞於啟齒,否則必然學無所成。無獨有偶,佛教亦重視疑問在學習中的作用。
禪宗祖師每每向參禪者提出難以解答的問題,使其心中產生疑問和困惑,從而讓他想進一步追問下去。雪嚴祖欽禪師說:「參禪須是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這種先令參禪者起疑情,再相機啟發,使他開悟的教學法,十分有效。有些人以為禪宗講求頓悟,便不用讀經打坐,其實是錯會了意。
誠如格言所說:「讀書在有漸,漸乃克底有成。」悟前需漸修,漸修的基礎成熟了,才能水到渠成地頓悟。
諸位青年朋友,宜謹記學習不可貪快走捷徑啊!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
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