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深圳大學想做中國的斯坦福 成為世界頂級名校“新秀”

【本報訊】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成為世界級名校,是不少國內高校的終極夢想。最近,深圳大學公開了自己的新目標。
近日,深圳大學校長毛軍發對外表示,要為深圳打造中國“矽谷”發揮當年類似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作用,同時期待在未來,能夠產生三項左右諾獎級別的成果。
眾所周知,相比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擁有幾百年曆史的高校,斯坦福大學從開辦到最終成為世界頂級高校,只有百餘年曆史,在美國眾多知名高校中稱得上“新秀”。但在美國矽谷崛起過程中,斯坦福大學卻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同樣,深圳大學不僅身處國內的科創中心深圳,還在眾多歷史悠久的高校中,稱得上新秀,與斯坦福大學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想要“複製”斯坦福的傳奇,深圳大學的機會有多大?
在國內各大高校中,創辦於1983年的深圳大學排名上升快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在U.S.News2022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深圳大學位列第327位,在中國內地高校排名第26位,在廣東高校中排名第3位,僅次於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
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心(CWUR)發布的2022~2023世界大學排名中,深圳大學位居中國內地高校第36位,世界排名358位。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排名中,深圳大學從2016年的內地高校第83名,一路攀升了47名。
除此之外,深圳大學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和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均已進入主榜,平均排名進入內地高校前30名。
深圳大學優勢學科的排名也在不斷上升。在U.S.News最新更新的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上,深圳大學8個學科躋身全球前100位,4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位,光學更是位列世界第3位。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深圳對高等教育的投入迅速增加。比如2020年,深圳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預算超過200億元,投入規模僅次於北京、上海。
2021 年,深圳大學的部門預算收入為75.33 億元,超越中國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多所 985高校,這其中有四分之三都來自深圳市政府撥款。
事實上,不只是深圳,最近幾年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對於高等教育的投入都在迅速增加。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的3年時間裡,廣東迅速增加對高校的投入。在這波風潮中,不僅深圳,連隔壁的東莞,也“喜提”新大學——大灣區大學,計劃2023年開學。此前,作為萬億GDP城市,東莞的高教資源一度被視為“荒漠”。
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三大灣區(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中的舊金山灣區,有諸多相似。
舊金山的發展最早起源於淘金熱,大量移民的湧入,帶動了城市的發展。加上有天然良港,舊金山成了海上貿易中心和貨物集散中心,此後舊金山的輕、重工業也逐步發展起來。
最終,矽谷的誕生讓舊金山大灣區一躍成為世界級的科創中心。
臨近舊金山的斯坦福大學,為矽谷提供人才、技術和管理經驗,高科技企業為大學提供源源不斷的科研資金、設備。蘋果、谷歌、甲骨文等世界知名科技公司,就在這樣的創新環境中發展壯大。
身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大學,似乎也迎來了“自我實現”的機會。
有分析認為,較長時間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是高校成為頂級名校的重要因素。
但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這只是大學成為名校的充分條件。
“新文化運動中,北京大學創辦的時間並不算長,卻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為重要且深遠的影響。”儲朝暉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頂級高校可以沒有悠久的辦學歷史,但是要有學術精神的傳承。
對於深圳大學而言,真正的挑戰可能並非來自歷史積澱。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信息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安納李·薩克森尼安在其著作中寫道:20世紀50年代,斯坦福大學通過三項製度創新與當地產業界形成良好互動,一是成立斯坦福研究院;二是通過榮譽合作項目向當地公司開放課堂;三是推動斯坦福工業園區的發展。
但儲朝暉表示,現在產業和高校的互動,越來越不受地域限制。
有分析認為,如何與當地產業界形成良好互動,可能是深圳大學面臨的最大挑戰。
眾所周知,深圳之所以被稱作中國的科創之都,離不開不少本地孵化的優質科創企業,比如華為、大疆、比亞迪。
而在研發層面,這些企業不乏和國內頂尖高校的互動。早在2019年,華為就與清華大學簽署科技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共建聯合研發平台,共同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具體合作的項目也在不斷落地,比如2021年11月,華為與清華大學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展開合作,雙方簽署了3項長期科研合作協議。
相比科研,在具體應用方面,不少企業更青睞本地資源,但應用領域可以下沉到高職院校。
今年1月,大疆就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簽訂校企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成立了無人機生態和SDK聯合研究中心,力圖打造無人機行業高端開發人才的認證。
分析指出,深圳大學想要為深圳打造中國“矽谷”發揮當年類似斯坦福大學的作用,關鍵在於能否依托自身資源和深圳產業優勢形成產學研一體化格局。
“我們很多的大學都在藉鑑美國斯坦福大學和矽谷的模式,但並不是學校旁邊有產業園,就能形成產學研一體化。”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說。
另外,在熊丙奇看來,學校是否真正能成為頂級名校,不能僅看排名。
據了解,今年以來,國內外已經有多所大學退出國際大學排名。
不少行業專家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國內會誕生更多世界級名校,但必須革除現下不少積弊。
“近年來,在一流大學的建設中,不少高校全力以赴爭搶項目,增加經費投入,撈取政策紅利,爭搶在國際或國內的排位。但沒有將傑出人才培養和重大科學探索放在眼中。”儲朝暉坦言。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