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新移民本族語言能力下降快 融入或在局外面臨艱難抉擇

【本報悉尼訊】出生在巴基斯坦的移民琪瑪最早的記憶之一就是與英語作鬥爭,她現在還記得五歲時在課堂一直向老師要「Pani」,但是她和老師都不知道「Pani」在英語中的意思,直到母親來接她時,老師才摘掉「Pani」在英語中的意思是「水」。

琪瑪說,她出生在巴基斯坦,兩歲剛到悉尼時只會說巴基斯坦國語烏爾都語,之後會說四種語言的母親一直敦促她學習英語並且只說英語,因為語言流利被視為在這個新國家取得成功的早期標誌,也是邁向更好教育和生活的第一步,因此她從很小開始就竭盡全力學習英語,高中連續三年在這些科目上名列前茅,到了大學還選擇了英語專業。

琪瑪說,英語象徵著她在這個國家的歸屬,不過隨著英語越來越熟練,她幾乎失去了所有烏爾都語能力,現在她和家裡成年成員的交流混雜著烏爾都語和英語,而和同輩人則一直用英語交流,雖然這個系統基本上在溝通上很有效,但和祖父母交流時,問題就出現了,如果母親在場會擔任翻譯,否則只能用微笑和點頭緩解尷尬,不能和祖父母交流讓她很難過很羞愧。

事實上,許多移民的孩子在父母的善意鼓勵下,都為了歸屬而放弃傳統語言,接受英語,到第三代時,移民自己的語言往往會消失,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被稱為「語言損耗」。

悉尼大學克魯克沙克2019年的研究發現,雙語兒童在高中畢業時有六分之五的機會失去傳統語言,年紀較小就移民的人最終更有可能失去第一語言技能。

琪瑪說,移民子女面臨著要麼融入一種新的文化,要麼在一個已經陌生的地方成為一個局外人的艱難選擇,她母親至今仍然認為她沒有必要學習烏爾都語,她應該專注於中學學的外語法語,因為這將提供更多職業機會,但是她自己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說烏爾都語,和祖父母更好交流。

現在,一些州和領地政府現在正在為學齡前和學齡兒童開辦社區語言學校,但是重新學習一門語言並不容易。(子力)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